第598章 战争爆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三国在慕尼黑的商谈虽然只有三天,但是对战争的推动却是无语伦比的。  

在商谈完毕的第二天,德意两国就要求法俄两国取消其军事总动员。  

话说回来,这个要求俄法两国会同意么?  

想都别想,眼见对方磨刀赫赫,此时自己取消军事总动员,这不是来开玩笑的么?  

至于德意两国,他们能不知道自己这个无理的要求对方会拒绝么?  

其实他们知道,不过有时候宣战的借口很重要,德意两国总不能说这场战争是因为帮助盟友吧。那就必须是对方冒犯了我国的尊严,这才能让民众认识到是对方有错在先,我们不过是为了惩戒对方。至于夺取其利益这种事,心里清楚就行了,别当众说出来。  

其实在两国要求对方取消军事总动员的时候,两国的战争准备已经进入倒计时。  

在德国这边,依照施利芬计划各师正在向预定位置进发。在德国卧虎藏龙的总参谋部的指挥下,德国在西线的七个集团军已经组建完毕。  

此时在西线,一百四十万德军已经完成了动员,他们已经向各集结点进发。而德国的铁路、公路、航运等交通,均已经被军方所接管。其交通工具上,满满的士兵乘坐着其赶往指定地点。另外大量的弹药等军事物资,也在其运输之下向着个储备点运去。  

在这里需要多说一句,目前德国在西线的七个集团军,都编有汽车运输团。少的一两个,多的上十个。以任务最重运动距离最远的第一集团军来说,该集团军下属就有十三个汽车运输团。其装备的是清一色的菲亚特f75型卡车,其每个团装备了200300辆卡车。这些卡车将作为其集团军后勤运输的有力补充,让其能携带更多的物资。  

没错,正在进行战前准备的德国军方,哪怕是已经从菲亚特采购了两万余辆各式卡车,但是德国军方运输的主力,依然不是卡车,而是由一辆辆马车构成的运输队伍。  

对于欧洲各国的军方来说,铁路依然是运输的主力。当然铁路到不了的位置,那么就需要其他运输工具。虽然卡车从各方面来说都优于马车,但是有一点却是不如马车的,那就是通勤率,马车只要是路就能走,而卡车对道路以及桥梁都有要求。  

虽然西欧道路发达,但是不是每条路都能过卡车。  

在德国进行准备的时候,作为盟友的意大利当然也没落下。为了策应德国的行动,意大利同样在意法聚集着军队。  

“所有人下车。”  

“都快点,别磨蹭。”  

在都灵火车站,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士兵,在军官招呼声中正不断的从车厢走到站台,没一会功夫站台就站满了下车的官兵。  

“快整队报数。”  

将所有士兵赶下车之后,军官立刻进行人数的清点工作。军官们没给士兵多少时间,因为他们时间非常紧,下一趟列车靠站只有十分钟,他们需要在这个时间内,将士兵清点完毕然后带着他们离开站台,将位置留给下一趟的列车。  

而对于军官的命令,士兵们非常适应,因为他们至少都是入伍一两年士兵,已经非常适应军队的制度。  

“一”  

“二”  

“三”  

“四”  

简单报数之后,这些士兵在军官的带领下,排队离开了车站。没一会,站台就空了出来,除了车站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些守卫车站的宪兵之外,站台没有了其他人。  

“呜呜呜…”  

在他们离开不倒三分钟,又一列火车慢慢的停靠在了站台。不过与前一列火车都是闷罐车厢比起来,这列火车多了两个看起来高档一些的车厢。  

熟悉军用列车的车站工作人员知道,这应该是一名将军随车抵达了。  

没错,这列火车载着的是第57步兵师的师长科森茨中将。说错了,这位科森茨中将除了是57师师长之外,还兼任着第18军副军长一职。  

这18军是陆军新组建的一个军,该军由42师、57师、61师组建而成,该军的军长则是阿曼多.迪亚兹中将。  

目前第十八军接到的命令是前往意法北部边境,加入由菲利贝托亲王指挥的第三集团军。  

这位菲利贝托亲王是第二代奥斯塔公爵,其父亲就是曾经当过西班牙国王的阿玛迪奥,也是卡洛的叔叔,所以菲利贝托亲王算是卡洛的堂兄。  

而卡洛这位堂兄与其父亲不同,其醉心于军旅生活,在作战指挥很有天赋,现在也是陆军中非常有名的指挥官。由其带领第三集团军,卡洛非常放心。  

而第三集团军主要负责对萨伏伊地区的作战,当然这是有机会的情况下。虽然只是牵制工作,但是意大利军方先要展示自己的实力,所以对于萨伏伊这片故土有想法。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打萨伏伊地区,地形更适合进攻的尼斯地区,怎么不夺取呢。  

很好,非常好的想法,法国人也这么想。所以其在尼斯地区布置了大量的永固半永固工事,而且海还在该地区驻扎了12万法军。根据意大利总参谋部的估算,想要从这12法军手中夺取尼斯地区,在法军不增兵的情况下,意大利需要准备三十万人,并且做好损失8—13万人的准备。  

至于萨伏伊地区,因为隔着阿尔卑斯山脉,所以法军在此只驻扎了4万多人。如果战法得当,12万人的第三集团军是有可能夺取萨伏伊地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