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至暗时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意大利进行着秘密动员,奥地利人就有些张扬了,他们直接宣布鉴于目前欧洲紧张的局势,宣布进行部分军事动员。而奥地利人的举动,又引得另一个国家的紧张,这个国家就是塞尔维亚。虽然在之前的巴尔干战争中塞尔维亚大获其利,但是其实力比起奥匈要低太多了。  

而且很不巧,得到小半马其顿领土的塞尔维亚,此时对另一块领土有了想法。这块领土就是波黑,作为有着大量塞族人聚集的地区,塞尔维亚对波黑有着复杂的情绪。  

首先该地区早在1891年就被奥匈吞并了,当时塞尔维亚虽然有反对的想法,但是实力弱小也没人愿意听。  

至于现在为什么有想法了,这还不简单,实力增长了再加上背后有了支持者,另外汹涌的民族主义让塞尔维亚不得不去面对。  

说话这些年,奥匈帝国统治波黑的确要比土耳其要强得多。但是奈何民族思想这玩意在波黑塞族人脑海中生了根,根本不领奥匈帝国的恩典。总是隔三差五要搞点事情,不是游行示威抗税抗捐,就是袭击打抢各种政府机构,搞得奥匈帝国烦不胜烦。  

而奥匈当然也知道波黑地区塞族的情况,所以对于背后的塞尔维亚王国也是虎视眈眈。要不是忌惮其背后的俄国,奥地利人早就动手了。而此时奥匈的动员自然让塞尔维亚十分的紧张,更别说其背后的俄国。  

作为法国的盟国,俄国其实在德法两国爆发摩洛哥纠纷时就已经做着准备,但是看到两方的规模越来越大,俄国其实有点犹豫了。不过犹豫可没有任何作用,要知道目前俄国已经欠了上百亿法郎的债务,除非俄国人敢赖账,要不然他只能跟着法国人的脚步。所以俄国也进行了部分动员。  

现在欧洲列强们纷纷动员的举动,让欧洲上空弥漫着硝烟,离开欧洲的船票一下变得抢手起来,看来聪明人不少啊。  

作为这场危机的当事国,德法两国面对现在的局面有点骑虎难下。  

没错就是骑虎难下,对于两国来说,为一点点摩洛哥的利益,各自呼朋唤友整顿大军一副大打出手的样子,有点不符合两方大国的身份。但是目前这种情况,谁也不能退一步,这就导致局势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对此两方也没什么好办法,谁也不愿意先做出缓和举动,这像极了两方在一列冲向悬崖的列车上,但是谁都不愿意先跳车,免得被人说成懦弱。  

而在法德两国的带动下,被分为协约与同盟两大阵营的列强,同样也剑拔弩张的盯着对方。  

欧洲的局势变得如此紧张,作为挑动者的英国人有点始料不及。  

在唐宁街十号,一场内阁会议正在召开着。  

“目前欧洲的局势很紧张,非常有可能引发一场波及整个欧洲的大战,我们英国应该以什么姿态来面对这个问题。”  

首相阿斯奎斯看着眼前的重臣们,开口说起今天会议的主题。  

话说起来,对于这次支持法国人的举动,英国政府这边有点后悔。没错,就是后悔。  

这次大英帝国原本只想压一压德国人的气势,没想与德国交战,更别说挑动两大阵营之间的大战。而且以摩洛哥的利益纠纷来说,其也没资格让两大阵营为其大打出手。  

而首相的话中意思,在场都是人精,谁还能听不明白么,不过明白归明白有些事情却不用那么急躁。  

“格雷阁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被点的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摆出一副忧心忡忡的表情开着口。“诸位,目前欧洲的情况非常紧张。各国都在动员或者准备动员中。对于我国来讲,目前有两个难题;第一是对盟友的支持力度,巴黎方面已经给我们外交部发来几封电报,都是在询问我们对其的支持力度。”  

“完全可以告诉他们,我们将出动海军给其支持。”  

说话的是海军大臣丘吉尔,这位刚刚成为海军大臣,正处在意气风发想要大干一场的劲头里,所以动不动就拿大英帝国的海军说事。  

丘吉尔的话,格雷直接无视了,这位出身高贵的年轻人虽然非常有魄力,但是其办法并不适合现在紧张的局势。  

“那么我们应该给与怎么样的支持?”  

首相阿斯奎斯明白外交大臣的用意,所以直接问起来。  

“这需要看我们打算做到哪一地步?”  

格雷这话才符合首相的心理,大英帝国不应该为其他国家火中取栗,而应该让其他国家为自己所用。  

目前各国一副打算大打出手的局面,并不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虽然其已经参与到法俄两国同盟当中,但是接下来怎么做,伦敦的决策者们现在还非常的纠结。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英国还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别看大英帝国造舰规模越来越大,口号也是喊得震天响,但是在实际的武器弹药等各中军事物资的储备、原材料采购,军事动员计划的制定,以及陆军的扩充等涉及到一场大战的方方面面需求,大英帝国还根本没有准备好。  

也就是说,目前英国不管从物质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  

既然还没有做好准备,那么在欧洲局势一触即发的情况下,考虑的就需要更多一些。更别说目前英国海军面临的难题也更多。  

首先德国那支花费重金打造的公海舰队,大英帝国需要集中精锐战舰严阵以待。另外地中海面临意大利的威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