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如来神掌(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前犹如不存在一般,根本起不到任何阻挡的作用。  

这份威压落到身上,就朝着潘龙的体内渗透进去。  

如果换个人,可能直接就被威压渗透,想要抵抗也无从抵抗。但潘龙经过毕灵空的教导和训练,早已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真气和力道,就算是无形威压,一旦进入身体,和他的血肉真气相遇,也从无形变成了有形。  

一旦有形,他就能够运用真气将其驱除出来,半点也不让深入。  

只是,他始终只能驱除侵入身体的威压,而不能直接抵挡。结果就是身上的毛孔时不时渗出一些血珠,那是驱散威压时候连带着流出的血。  

这些血珠和他平时的鲜血截然不同,竟然不是殷红的,而是红中带着金色,甚至于以金色为主。看起来不像是鲜血,倒像是一颗颗不怎么纯净的黄金。  

他的皮肤微微一震,将血珠震落。当它们落在木排上的时候,竟然发出明显的敲击声,就像是用东西在敲打木头一样。  

潘龙心中暗凛,知道这是威压之中蕴含的力量被自己破坏了原本无形无质的状态,以有形的方式凝聚在了血珠之中,才会让区区一颗颗豆大的血珠竟然变得如此沉重。  

严格来说,那人其实还没真正施展杀招,这无形的威压,只是他杀招之前的准备,或者是自然流露的异象。  

但就是这威压,已经具有了令人胆寒的力量。  

若非潘龙修炼“从心所欲”已有小成,能够驱散侵入体内的威压,换个别人遇到这种手段,根本连打都不用打,直接等死就算完事了…  

(大宗师之能,的确是非同小可啊!)  

潘龙暗暗感叹了一句,手上握紧了明亮到耀眼的蝉翼刀,站定身体,调匀呼吸,做好了全力一击的准备。  

他可以肯定,来偷袭排教的这个人必定是一位大宗师,甚至…就算及不上老祖宗任长生,怕是也跟厉武一个档次。  

能够和这等强者交手,让他对自己的实力也有了强大的信心。  

尽管对方可能有所顾虑,出手的时候需要隐藏身份。  

尽管他要依靠着排教大阵的帮助,勾连通天江的水势,才能勉强抵挡对方。  

但不管怎么说,他能坚持到现在,就意味着他至少在这个等级的战斗里面,不是无足轻重的蝼蚁,而是有能力插上一手,发挥一些作用的。  

这就足够了!  

当年云州妖神大战,他靠着功德加身,才能在机缘巧合之下插手。那纯属偶然,只能证明他身上的功德的确很厉害,却并不能证明他自己有多么实力高强。  

但这次,他用以对敌的关键,却是自己的武力。  

这是质的变化,是从无到有的区别。  

潘龙相信,只要过了眼前这一关,接下来自己闭关修炼一段时间,充分吸收消化了这一战的感悟,真人境界就可以彻底稳定下来。  

以后再行走江湖,他就不是“拥有堪比真人境界的武力”,而是货真价实的真人宗师了。  

甚至于…就算在真人宗师们之中,他应该也不会是那种垫底的入门层次。  

也就是说,到时候他会真正成为整个大夏九州,长生者以下,百人之内的顶尖高手。  

只要过了眼前这一关!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眯着眼睛,心情渐渐变得轻松畅快,身上的气息反而越发沉稳。  

天空之上,明光之后,“卧佛”却陷入了犹豫。  

他一对充满禅意的修长白眉几乎皱成了一条线,慈眉善目的脸上既有杀意,也有苦恼。  

“为什么…无法定位?”  

作为佛门高僧,他所施展的武功自然也是佛门绝学。这套武功名为“释迦掌”,据说来自于佛祖释迦传法时候演示的神通,由佛祖的弟子记录,并将其完善。  

释迦掌一名“慈悲掌”,因为这掌法虽然威力无比,却具有强烈的佛性,若是遇到邪魔外道自然是雷霆一击,但若是遇到良善之辈反而如同春风拂面。  

佛门高僧常常会修炼这种掌力,最适合用来在那种场面混乱、善恶混杂的情况下出手。一掌轰出,被打死的就是坏蛋,简单明了。  

但作为皇家影卫,他所会的武功,却不仅仅只有释迦掌。  

大夏初年,圣贤文超公与帝甲子乃是莫逆之交。文超公虽然不会武功,却智慧超群,能够推演天下绝学。他以释迦掌为基础,推演出了一套名为“如来神掌”的绝学。  

如来神掌和释迦掌系出同源,修炼起来可以相辅相成,施展的时候乍看上去也很相似。但是它却极度增强了威力,弱化了慈悲特性。  

若是被如来神掌全力击中,就算是再怎么善良的人,也免不了一个死字。  

包括这套绝学在内,皇家影卫之有十几套类似这样的绝学,都可以和江湖上一些著名的武功鱼目混珠。  

“卧佛”表现出了修炼佛门武功的天赋之后,经过考核成为皇家影卫,然后就被传授了如来神掌。  

他修炼了如来神掌之后,再修炼释迦掌,就顺风顺水,乃至于有一日千里之势。于是他投身佛门,很快就成为了一代高僧。  

毕竟,释迦掌是不会骗人的。  

全江湖谁也不知道,一位只会释迦掌的高僧,竟然会是专门为大夏皇家铲除异己的影卫。  

而但凡死在如来神掌下的人,往往也不会有人将他的死跟大夏皇家扯上关系。  

毕竟…被释迦掌打死,难道还怪朝廷法律没约束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