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0章 英雄迟暮(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丈母娘,是丈母娘不够风韵犹存吗?我觉得我可以,咱们各论各的,我喊你郝狗,你喊我老丈人…  

爱问问题的孩子:我有个儿子,郝…郝哥,咱们不如噶亲家吧。  

网上热议,外加各路媒体的疯狂宣传,郝运在奥斯卡大获成功的消息几乎算得上无人不知了。  

比拿了诺贝尔奖还要热闹。  

不说贡献什么的——明星当然比不上科学家——但是奥斯卡影帝的获取难度确实不比诺贝尔奖低。  

毕竟,文化是那边最严防死守的领域之一。  

因此国内的大部分媒体都对郝运的好莱坞之行大赞特赞。  

也就一些官方媒体还在观望。  

毕竟,一个华夏年轻导演跑到好莱坞拿了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这个事情前所未有,到底该怎么报道就很难讲。  

而且,万一这边给予了肯定,他那边改籍了。  

到时候真心不好收场。  

郝运从拿了奖,到在首都国际机场落地,除了在飞机上没有信号,就没有停止接电话。  

比当初他拿金狮奖要热闹多了。  

就连李谙这个“过来人”都打来了电话。  

坦白的来说,李谙觉得他还差三年才满六十岁,却已经有了英雄迟暮的感觉。  

就好像一个原本属于他的时代,在时光的无情流逝中滚滚而去,只留下逐渐暗淡的辉煌印记。  

他打电话就是恭喜一下郝运,另外就是问问郝运将来的打算。  

其他的未尽之言,犹豫了半天也没能开口。  

自从拍完《涩戒》,李谙就陷入了一种创作的瓶颈,他已经好几年没有作品面世了。  

看着郝运一年拍三四部电影,这种瓶颈进一步地变成了锁链,一圈又一圈的缠绕在李谙的脖子上,让他感到非常窒息。  

他甚至找来了郝运的作品一部接一部的观看。  

如果外界有人知道了这件事,估计直接就把郝运给神话了。  

他可是李谙啊。  

他是什么人,他是华语电影的第一人。  

他是唯一一个能够把东西方文化完美驾驭的国际大导。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他看郝运的电影,疯狂的想要去索取郝运拍摄计划表里的那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本不知道郝运怎么写的,这个不会对外公开,但是扬·马特尔的原著并不难找过来阅读一番。  

李谙觉得,如果自己来执导的话,一定能够拍得更好。  

然而,一股莫名的自尊,让他开不了这个口。  

所以只能干巴巴的恭喜郝运得到奥斯卡的肯定,并且祝福他未来的事业一帆风顺。  

挂了电话之后,李谙思索了很久。  

他终于还是承认郝运现在并不比他差多少了。  

确实,本届奥斯卡没有多少能打的,大热的《社交网络》不出意外的不被奥斯卡待见,稍微有点战斗力的《国王的演讲》还因为哈维·韦恩斯坦的丑闻颗粒无收。  

郝运能够拿到这么多奖,属于矬子里拔将军。  

然而,李谙凭借《断背山》拿奖的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又有多少能打的吗?  

不管是《卡波特》还是《撞车》,或者《晚安,好运》《慕尼黑》《与歌同行》《艺伎回忆录》等诸多电影,一样没有什么能打的。  

全球影坛都在倒退,大师们纷纷谢幕。  

商业片横行,一点点的挤压了神作诞生的土壤。  

《断背山》如果不是题材讨巧,李谙甚至都未必能赢。  

事实上,有些敢说的媒体,确实第一时间就拿郝运和李谙进行比较了。  

这两位同样在好莱坞功成名就的华人导演,有太多的相似。  

以至于人们想到郝运就会想到李谙。  

同样的,在说起李谙的时候,就想着把郝运拉出来分析一番。  

尤其是这次郝运横扫奥斯卡。  

大家突然之间就发现郝运并不比李谙差在什么地方了。  

郝运这次可是凭借电影本身的质量实打实取胜。  

他并没有拍什么献媚的电影。  

《海边的曼彻斯特》很符合欧美人的情感认同,但是这种认同是人类共通的,并没有违逆华人自己的文化。  

这一点非常难得。  

而李谙的电影却非常世俗,爱找爆点。  

比如《断背山》抓住西方同性爆发的阶段,讨好好莱坞;《涩戒》借张爱玲、民国文学之名,行的却是…  

黑米围脖上还专门出现了一个话题专区。  

讨论郝运和李谙。  

如果说没有围脖官方拱火,郝运这个当老板的都不相信。  

没办法,李谙曾经试图拉老板娘去拍咸片。  

不需要郝运说什么,公司这批人都不会放过任何拉踩李谙的机会。  

郝运落地了之后,才开始开宝箱。  

其实,他的期望是,如果在华夏大地上开宝箱,是不是就能够开出最顶级的华夏剧本。  

好莱坞确实比华夏影坛实力强。  

但是如果能够获得华夏好剧本,郝运完全可以带着华夏电影去征战一下好莱坞。  

不过非常可惜。  

郝运的设想并没有实现。  

系统似乎也无能为力了,三个宝箱给开出了六个剧本。  

分别是《坠落的审判》《三块牌》《摔跤吧!爸爸》《饥饿站台》《疯狂动物城》《前目的地》,郝运评估了一番,见多了好剧本的他,现在也并不觉得这六个剧本好在什么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