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态度坚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相聚总是短暂的,离别总是不舍的。  

在依依不舍中,夏景行和洋妞在酒店里抵死缠绵了一天,然后踏上了飞往不同目的地的航班。  

洋妞去了梵蒂冈,准备代表脸书给教会捐一笔宗教建筑修缮款,然后请教皇号召上帝的子民注册脸书。  

夏景行则回到了中国。  

一下飞机,他就乘车去了京城的一家海底捞分店。  

看见夏景行出现在自家店门口,张永快步迎了上来,笑容满面的与夏景行握招呼。  

“夏总,你好,欢迎你莅临海底捞指导工作!”  

张永虽然只是中职毕业,没什么太高的文化,但情商很高,在简州开设第一家门店时,就交好了当地很多的领导,相当的吃得开。  

“张总,你客气了,什么指导工作,不要用这个词,我们是互相交流。”  

说话的同时,夏景行也在打量张永。  

其三十五、六岁的年纪,穿着西装,剪着平头,看起来普普通通。  

但透过眼睛、语言、手上动作,能看出这是一个精明,擅长迎来送往的商人。  

夏景行在打量张永的同时,对方也在打量他。  

付绩勋之前联系过张永,想谈谈投资的事情,没说上几句就被婉拒了。  

后面,付绩勋又联系上的张永,搬出了夏景行这块招牌。  

一个名声赫赫的顶级富豪相约,张永不好不卖面子,只好安排了今天的这场宴请。  

张永在前面领路,把夏景行带到了一间包厢。  

在路过大厅的时候,夏景行还多看了几眼,座无虚席,生意很好。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员工的精神面貌,每一个人都很开心,一脸笑容,服务态度也非常好。  

招呼夏景行就座后,张永手一挥,又招呼员工开始上菜。  

“夏总,你别介意啊,没有安排那些私密、高级的饭店,就仅仅请你吃一顿我们自家的火锅。”  

张永是个八面玲珑的人,怕夏景行这种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大富豪觉得寒酸,特意解释了一句。  

夏景行摆手,微微一笑,“没事,火锅挺好的,我非常喜欢吃火锅。  

说起来,我跟张总你还是老乡。大家都是家乡人,也就不要去拘于那些虚礼了。”  

张永笑着点点头,“对对,夏总你的老家金玉县还跟我们简州挨着的,距离也不过二三十公里。”  

寒暄了几句,火锅也煮沸了,两人边吃边聊了起来。  

张永指着旁边摆放的各种酒水,笑吟吟问道:“夏总,咱们喝白酒还是红酒,或者啤酒?”  

夏景行这时也注意到了旁边摆放的各种各样的酒水,暗赞对方准备充分,是个有心人。  

“啤酒吧,啤酒跟火锅才搭。”  

夏景行不喜欢吃火锅的时候喝白酒,因为那简直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红酒又不伦不类,啤酒很接地气。  

张永拿开瓶器拧开一瓶啤酒,起身给夏景行满上一杯,又给自己满上,然后端起酒杯,笑着说:“夏总,我敬你一杯。”  

夏景行端起杯子,和张永碰了碰杯,然后饮了一小口。  

张永看都没看夏景行杯子,一口气全干了,然后又满上,小细节做得很到位。  

夏景行见状,没有多说什么,知道这是个精明人。  

等酒过三巡后,夏景行开始说起了正事。  

“张总,对于海底捞火锅未来的发展,你有没有什么规划?”  

张永夹菜的手僵在半空,停顿了那么两三秒,放下筷子,微笑说:“夏总,你还真是抬举我了。  

我没读过大学,也没在什么大企业工作过,对于未来,根本谈不上什么规划。  

跟大多数经营火锅店的老板一样,整天脑子里想着就是怎么多招揽客户,怎么把店铺经营好。”  

夏景行笑了笑,看得出张永对他有很强的防备心理,故意藏拙。  

张永虽然是苦出身,文化也不高,但能打造出模式独特的海底捞,眼下还在全国开了十几家分店,怎么可能对未来没有规划。  

他看过惊蛰基金搜集递交上来的资料,结论就是,张永是个极其有主见、有规划的人。  

1994年,在川省拖拉机厂干了6年电焊工的张永支起了四张桌子,比何永慧多一张桌子,开始卖麻辣烫,后面转为火锅店。  

最开始开火锅店的时候,张永甚至不知道毛肚是什么东西,还不会炒料。  

但他学习能力和悟性很强,知道自家火锅店味道不具备优势,就每天凌晨去市场买最新鲜的食材,把服务态度做好,把上菜速度加快,甚至帮客人带孩子、拎包、擦鞋…  

无论客人有什么需要,张永和员工都二话不说去帮忙。  

这样做了几年之后,海底捞在简州已经是家喻户晓。  

可以说,海底捞的服务,在张永开设第一家店的时候,就已经成功打造了出来,后面只是在不断完善而已。  

1999年,张永不顾妻子、合伙人反对,跟人合伙在长安开了第一家分店。  

但开业头几个月连续亏损,眼看就要把之前辛苦积攒下来的老本赔个精光,危急关头,张永果断要求合伙人撤资,委托得力助手杨小丽全权负责,重拾海底捞的核心理念——服务高于一切。  

短短两个月时间,长安海底捞分店就奇迹般地扭亏为盈。  

这也再次给了张永信心,同时获得了财富密码——服务高于一切。  

非典的时候,餐饮行业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