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憨货打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第八十六章章两个憨货大打出手长安城的一处酒厮里,一个文人唾沫横飞,激情的讲述着三国的故事。  

当说到三英战吕布的时候,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筷子,紧紧攥住双拳,仿佛自己就是战场上的主角。  

众人虽然激动却也鸦雀无声,大堂里,只有那落魄的文士,用精美的话语,演绎着紧张的剧情。  

众人生怕发出不该出现的声音,打断了刘关张的战事。  

如今这种新流行的行业,已悄然的风靡整个长安城,也是寒门士子,最新的糊口手段。  

闲来无事,去找个茶楼酒厮,说上一段故事,随便说上半天,打赏的银钱,就足够买来笔墨纸砚。  

大唐赏武,民风彪悍,这三国的故事一出,立时就轰动长安的每个角落。  

连一些权贵之家,空闲时都会请几个说的精彩的穷酸,去家里讲上半日。  

朝廷上下,也在对三国议论纷纷,武将们仿佛已经忘记了,还未更换战马的不痛快。  

文官们互相讨论,指正故事里的剧情和正史的不对之处,应该如何,如何,才能符合正史的进程…  

对于文官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行为,武将们充满了不屑,各自在心里嘀咕;  

没有老子们的厮杀拼斗,你们这些只会耍嘴皮子的酸儒,怎能抱着娇妻美妾,享受安定奢靡的生活。  

如今这三国的故事,慷慨激昂,各路英雄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的为主公效力,可不像及了往日里的自己?  

是以,每个武将,都在对比三国里的人物,寻找自己的位置。  

尉迟恭和牛进达,当然也不会例外,两人都觉得自己就是那曹公身边的万岁亭侯,武卫将军许褚。  

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主公的周全,一身勇武,万人难挡。  

可许褚只有一个,两人为自己的角色定位,已经争吵过数次。  

这一日刚下朝,不知道是谁又撩拨了这个话题,还没等走出东宫,两人就火力全开。  

拳来腿往的大打出手,旁边,自然是有,各自相好的武将同僚,呐喊助威,一时间,东宫议政大殿外,那是热闹非凡。  

文官们想看热闹,又害怕万一拳脚无眼,被弄上一下两下的,可是大大的不美。  

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各也那是清楚明白。  

可经不起这些莽撞的粗人,三拳两脚,倘若扫上几下,还不当场拆了骨头架子去。  

就这样下班回家,又不太甘心,这种热闹,不是天天都有的。  

于是乎,一大半文官,都躲的远远的,伸着脖子,生怕漏掉了一点剧情。  

那边李世民刚下朝,准备去找长孙皇后,温情一番,最近,李世民的心情好了一点,文武两边都把重点,放在了新出的三国故事里。  

忙的不亦乐乎,暂时,没人提起更换战马,和下拨银两的奏本。  

朝会也都按部就班,十分稳定,所以,李世民才有闲工夫去找后宫佳丽谈情说爱。  

今日下朝,正要去皇后那里,一个内侍一路小跑追了过来,李世民表面镇定,心里却咯噔了一下,沉声问道;  

“何事?”  

“启禀陛下,吴国公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恭,与右武卫大将军、琅琊郡公牛秀,刚下朝,便在大殿外打了起来。  

文武大臣具在围观,北衙禁军不敢上前劝阻,特来禀报陛下。”  

开玩笑,两卫大将军打架,哪个小兵敢去阻拦?  

李世民头大如斗,厉声问道:  

“可知所为何事?”  

“回陛下,皆因三国里的虎候许褚而起,两卫大将军,都认为自己就是那忠心护主的万人敌~许褚,  

因此而争执不下,便要较个高低,分个胜负。”  

李世民郁闷至极,一个未成男的孩子,讲了一个故事,犯的着吗?  

又忍不住想笑,这俩人加上程咬金,那是有名的长安三憨货,一个虚无的名头,对别人来说没什么。  

可对这俩憨货来说,确实算是天大的事了,不分出个高低,恐怕不能收场。  

李世民也不做声,抬腿转身,又快步走了回去,一众宫女,内侍赶紧跟上。  

刚绕过偏殿,就看见满朝文武围起来两个大圈。  

武将在里,文官在外,像看大戏一样,边看还边指指点点,就是庙会上的热闹,也不过如此。  

正要上前劝解,李世民又忽然止住了身形,心里也在考量,若是上前,这两人叫自己做主,那该当如何?  

若说尉迟恭就是那万人敌的许褚,牛进达那厮恐怕不好安置,  

若说牛进达就是忠心的牟乡侯,尉迟恭这边,也不好交代,想了又想,李世民觉得不能出去,否则必会引火烧身。  

可是手下两员猛将,也不能就这样,无休止的打杀下去,于是,对报信的内侍道;  

“汝可前去,对卫国公李靖,与英国公李绩如此这般,这般…。”  

李世民觉得,还是让军方的两个带头人出面比较好,就打发了内侍。  

再也不多看一眼,快步离开,生怕一会儿,两个人找上自己评理。  

边走边告诉身边的内侍统领钱得海;  

“今日朕谁也不见。”  

“诺”  

李世民与长孙无垢坐在皇后的寝宫里,互相扯起了家长里短,享受着难得的清净,正说着,那边报信的内侍已经回来,行了一礼道:  

“启禀圣上,卫国公李靖,与英国公李绩,已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