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亲自下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四十一章亲自下厨李钰哪里听得进去,吃了好多天的白水煮饭,这好容易打造出来一口铁锅,  

只想快点弄几个小菜,整二两浑浊之物下肚,那酒肉的味道,早就把他馋坏了的。  

根本就听不进去,厨房管事儿得劝解。  

这边连声催促一边的二狗,赶紧去拿点灯的菜油来。  

那边就卷起袖口,拿了铁刀,竟要亲自下厨,  

这下可把所有在场的一众人等,几乎吓破了胆子,  

这次不只是刘虎等人了,一众丫鬟,侍女,奴仆都整齐的弯腰行礼,请求家主不要做这些下人的活计。  

刘虎哭丧着脸道:  

“家主且听小人一言,咱们陇西李氏,历代的规矩,  

家主的声名,高于一切,  

若是做这些下人的活计,传将出去,可如何是好,岂不是坏了家主的名声。  

郎君既是要吃,可叫我等做来便是,家主乃千金之躯,切不可胡乱为之。”  

在场的所有下人,都不停的点头,均赞同刘虎所言,非常有理,一点也不假。  

李钰也是头疼不堪,这古代人真是麻烦,谨守着传统规矩,将那祖宗传下来的话,可都是奉若神明,想要打破,简直难如登天。  

李钰也看出来了,你不把众人心里的顾虑,打消,就是打死他们,也不太可能,让你亲自下厨。  

可若是自己不动手去做,这些人又不会弄,可如何是好?  

李钰不得不展开一场辩论;  

“刘虎,”  

“小人在。”  

“本郎君且来问你,假如是一个君子,侍奉父母应该不应该。”  

“回家主的话,侍奉父母,乃是天经地义之事,历朝历代都以孝治国,我大唐亦是如此…”  

“好,  

既如此,本郎君再问你,倘若一个君子,看着父母病躺在榻上,不能下地,  

此君子,又尚未娶妻,且家中亦无奴仆下人,此时,这君子为父母下厨,不知可行否?”  

刘虎想都没想,直接顺口答道:“侍奉父母而下厨,是孝心使然,至诚而为,当行之。”  

“那这君子,下厨做饭伺候双亲,可会因此而毁坏名声?”  

“回家主的话,因孝道下厨,于声名无损。”  

李钰看这刘虎上套,就步步紧逼:  

“那君子为侍奉父母而下厨可行,为何本郎君就不能行之?  

且本郎君所做之吃食,天下绝无,倘若做出来再传授天下人,  

也可叫更多的君子,拿去伺候双亲尽孝,如此不但无损威名,反而是一种善举,怎么就不行了?  

众人皆郁闷不已,这家主说的也是,条理清楚,简单明了。  

如此看来,也不是不可以下厨房…  

这些人的思维,固定又呆板,不一会儿,就被李钰绕的七荤八素,晕头转向。  

心里均觉得,这郎君要亲自下厨,明显不符合李氏传下来的规矩,却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都觉得怪怪的!  

李钰看着差不多了,就加了最后一把火;  

“今日本郎君,想要制作的吃食,汝等前所未见,  

我只做一遍,汝等看好了,之后某家便不再下厨,如何?”  

李钰这话,颇有技巧之处,首先声明,你们不会做,必须我来给你们打个样,这是下厨的第一要素,  

第二,我只做一次,又不是经常性如此,  

第三,你们可得好好学习,观察,否则学不会…可是非常丢人,  

刘胜也被李钰说的迷糊,听见郎君说只做一次,也想开了些,  

既然只做一次,又有何方,我等皆不外传,别人也不知道,家主今日之所为,这样似乎也行的通。  

又自想到,这家主要做什么新鲜的吃食,我可得看仔细了去,  

祖传三代都是厨房的管事,倘若学不会…那可就丢人丢大了,  

以后还如何管理厨房这些下人,仆役?  

于是便不再阻拦。  

唐朝的蔬菜很少,常见于文字记载的,主要种类,并不太多:葵、藿、韭、菘、荠。  

葵即冬葵;藿即黄豆苗的嫩叶;韭即是韭菜,今仍用古名;  

菘即白菜;荠即荠菜。  

汉朝的张褰,出使西域后,带回来后又带来了菠菜,和胡萝卜。汉代又从印度引进了豇豆(长豆角)和茄子。  

以上就是唐朝之时,汉人餐桌上的,主要蔬菜。  

所以下文出现以上菜谱,各位看官不必惊奇。  

见众人不再阻拦,李钰再次卷起袖口,拿了菜刀,将猪肉切下来两大快,准备做一份红烧肉,一份小炒肉,  

没有青辣椒就用长豆角搭配,也是不错的选择,  

红烧肉就用豆豉,豆酱,搭配,  

再又打了几个鸡蛋,配一些韭菜,  

弄了一陶盆秋葵,加上蒜泥炒菠菜,凉拌了一个萝卜丝,一共六个小菜。  

看着家主忙的不亦乐乎,众人就差把眼珠子登了出来了。  

都知道,这小郎君可是从来没下过厨房,如今搭配出来的吃食,尚且未做,单是看着,就心旷神怡,叫人食欲大开。  

也不知做熟了是否好吃,又亲眼看着李钰把萝卜切成薄片,合在一起,细长的萝卜丝,顺着啪,啪,啪,的刀落声,均匀的出现在木板之上。  

连厨房的两个大厨和管事,都钦佩不已,心里各自猜想,难怪郎君要亲自下厨,我等可做不出这些花样来。  

两个大厨加一个厨师长,眼睛都不敢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