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把泥巴烧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三十四章把泥巴烧熟李钰等人,匆忙查看了最后几个庄户人家,就带着新收的丫鬟,和众人回府而去。  

带着队伍浩浩荡荡的回了李家庄,李钰一路和碰到的所有人,都亲热的打着招呼,  

大家都觉得,这小郎君越来越像老爵爷了,一样的忠厚,一样的热心,一样的看人不分等级,…  

刚绕过府里的围墙,便看见府门口的小广场上车水马龙,  

采买铁锭的队伍已经从长安城回来了,  

这样热闹的场面,不但没让李钰高兴,反而疑惑起来,怎么这么多驴车,牛车,中间还夹杂着一匹马车,  

不禁快步上前,想要知道候三都带回来的什么,转了一圈,才看到候三正在指挥铁匠们卸车,木匠也都停下手里的活计,过来帮忙,  

府里的府兵家眷们也都出来看热闹,各种年龄段的孩子,来回奔跑,场面好不热闹。  

候三看到家主,便小跑着过来行礼,回报这次的采买工作,  

李钰疑惑的问;“候三郎,怎么拉回来这么多东西,”  

候三解释道;“回郎君,五十贯呢,按照郎君的吩咐,除了打铁需要的一应所需,花了七百八十个大钱,  

大家又吃了两顿吃食,用掉四百一十三钱,在路上找了两家农户住了一晚,各给留了一百钱,  

其他的,都按照郎君的吩咐,全买了铁锭,和铁矿石,  

那铁锭行里的牙子,看咱们这次是大买卖,给的价格也公道,铁锭一斤一百零九钱,铁矿石五文一斤,(唐朝铁比铜便宜,铜钱一贯六斤四折合一百五十六钱一斤)。共计三车铁锭,又五车铁矿石。”  

“这么多啊”,  

李钰心想,以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唐朝的一文钱应该相当于后世界的三块最多四块,  

一贯等于三千五百块左右,…。  

他却不知道换算是差不多对的,可是这唐朝的银钱却是相当的瓷实,  

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文钱比后世界的十块购买力也差不了多少了。  

管他呢,一会好好向王可馨和司徒云砂问问,府里到底有多少钱,得计算一下,能不能支撑自己的新农村建设计划。  

是的,李钰把这次给穷苦百姓造福的行动,定为了新农村建设计划。  

“既然拉回来了,那就快搬回去吧。待用了昼食,就叫铁匠们开炉。”  

“是”  

候三答应之后,赶紧又去忙碌了起来。  

交代了候三,李钰便去了后院书房,两女又在下棋,李钰舒服的坐进,金丝楠木制作的太师椅上,  

王可馨与司徒云砂坐在了对面,如今再也不用跪在榻上了,几个人也都释放了双腿,轻松无比,  

看着小郎君眉头紧皱,王可馨先问;“不知郎君为何愁眉不展,可否说与奴家。”  

“哦,今日某巡查了咱们的庄子,又去了后头的大王庄,发现庄户里的百姓,甚为凄凉,粗布衣衫,补丁摞补丁,  

房屋破旧不堪,难挡风雨侵扰,于心不忍,便在想,如何才能给庄户们,提高一下生活质量。哦,就是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  

李钰今日巡查庄子,两女是知道的,这会见他可怜百姓,倒也没觉得什么,毕竟在老爵爷的教导下,郎君也继承了老爵爷的善良忠厚这算正常,  

但是对于郎君要想帮助庄户的想法,不禁有些好奇,这几个庄子的百姓,相对大唐其他地方的民众,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  

能吃饱饭,还有地方居住,互相之间又十分团结,再有这府里做后盾,这难道不是已经很好了?  

司徒却不这样想,在司徒云砂的眼里,郎君是有大才的,不可能一直窝在后院内宅里,无所事事,如今已经知道要去巡查庄子,看样子,正在在为继承爵位,家业做准备了,  

既然郎君不甘寂寞,自己应该尽量支持才是,于是问道;“既是要帮助百姓农人,不知郎君计将安出?”  

“某家已经有了计谋,依某看来,泥土所做之土胚,并不结实,而且也不耐雨水,某有一计,可使土胚不惧雨水腐浊。  

王可馨也好奇了起来;“泥土所制作的土胚墙是不结实,这话原也不假,  

只是这历朝历代,修缮房屋,尽是用的夯土制作的胚子,从未听说有别的物事来替代,  

倘若有,也是石头砌墙,不知郎君所思何法?可至土胚不惧雨水?”  

“某观人吃羊肉,必用火烤,水煮,使其成熟,方才食之,既如此,土胚为何不能烧烤至熟再用?  

倘若将土胚烧烤至成熟之后,会不会更加结实?如果可行,那用来建造的房屋,岂不是更加经久耐用,再不惧怕雨水乎?”  

两女听了李钰这天马行空的想法,都长大了嘴巴,瞪着眼睛,  

均想,这小郎君所说之道理,确实可行,然,从未有人如此实施,也不知这郎君,是如何想到的法子?  

李钰看两人,诧异之色满脸,于是开口解释;“昔,秦国修路之时,便将泥土烧熟,铺设于官道。寸草不生,经久耐用。数百年不坏,某的计策便是由此所出。”  

两女恍然大悟,原来是效仿前人之法,便都不再相劝。  

李钰又道:“某查看了府邸后的粮仓,众仓皆满,不知倘若再收课租,置于何处?”  

王可馨回道;“依照往例,粟米收割之后,这几日,便要将两年头上之陈粮,拉出变卖,或换些银钱,或换些木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