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4章 三杯鸡(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活全都被徐拙代劳了。  

这既是对郑光耀的尊重,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被一些网友诟病徐拙不懂得尊重老人。  

这年头,很多人在生活中过得不顺,就在网上各种找茬,用自己的标准和浅薄的社会经验去要求别人。  

之前徐拙和戴震霆一块儿做菜的时候,弹幕中就有人说徐拙不懂得尊敬老人什么的,让徐拙有些哭笑不得。  

鸡块剁好之后在清水淘洗一遍,再浸泡十来分钟,尽可能把肉中的血水泡出来。  

泡鸡块的时候,把要用到的酱油调好,等鸡块泡好之后,郑光耀放上洗干净的砂锅,开始制作。  

确切的说,应该是煲制。  

煲是一种常见的烹饪方式,在粤菜中,煲的运用非常广泛。  

比如著名的粤式煲仔饭,比如粤菜中特有的啫啫煲,还有腐竹牛腩煲、番茄牛腩煲等等菜品,用的都是煲的形式。  

相对于煮来说,煲的方式用水更少,成菜几乎没有汤汁。  

味道浓郁,滋味醇厚,让人回味无穷。  

三杯鸡这道菜,也延续了粤式菜品中煲的做法,做这道菜最好用瓦罐或者砂锅来做,这样做出来的味道更加醇厚一些。  

而且瓦罐和砂锅升温比较慢,不像炒锅这样稍微不注意就会糊掉。  

把鸡块控水后放进砂锅里,然后将准备好的猪油米酒和酱油倒进锅里,用勺子搅拌一下,让酱油和米酒均匀的附在鸡肉上。  

做完这些之后,郑光耀盖上锅盖,开火。  

这道菜配料简单,做法简单,但对火候的要求挺高的。  

至少在徐拙看来,这道菜最大的难点就是火候的控制。  

锅里就放了三杯调料,其中一杯还是油脂,所以锅里的水分很少,假如火太大的话,很容易把锅烧干,导致鸡肉粘在锅底糊掉。  

而火太小的话,做出来的鸡肉生疏不均,吃起来更难受。  

所以,这道菜好不好吃,关键就在于火候。  

刚开火那会儿,郑光耀一下子把灶台的火开到了最大。  

这样能够让锅里尽快热起来,同时让调料和米酒也能尽快的挥发,使得味道渗入到肉中。  

等到锅里冒出白色的蒸汽之后,郑光耀便调成小火,顺便还拿着一条厨房用的毛巾用水打湿,蒙在砂锅的锅盖上。  

特别是锅盖一圈,更是围得严严实实的。  

“锅里本来水分就少,所以要充分利用锅里的水蒸气,让水蒸气凝结后重新滴落到锅底,同时锅里的水蒸气顶上来之后,水蒸气也会渗入到鸡肉中,这样吃起来口感更加鲜嫩多汁,吃起来有更滋味。”  

面对徐拙,郑光耀是一点都不藏私,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都讲出来。  

有时候生怕徐拙不懂,还特意多讲两遍。  

这个时候,其实徐拙已经知道了做法。  

毕竟潜心好学已经很久没发挥过作用了,这次面对名气这么大的一道菜,自然立马发挥作用。  

拍到这里的时候,徐拙冲摄像师摆摆手,暂停休息。  

锅里的鸡块继续煲着,反正开的是小火,加上锅盖已经用湿毛巾捂严,所以并不用担心锅里烧开。  

其实用砂锅做菜时候,锅里快烧干的时候,里面会发出滋滋的声响,而且声音还很大,很容易分辨出来。  

所以做三杯鸡的时候,不用频繁的掀开锅盖去检查锅里剩余的汤汁,只需要听声音就行。  

什么时候锅里有滋滋声传出来了,什么时候再掀开锅盖也不迟。  

整个煲制的过程差不多需要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大家不可能全程用摄像机对着拍,所以中间暂时休息,等时间快到的时候,再进行拍摄。  

休息的时候,郑光耀喝了茶,尝了徐拙最近推出来的香辣酥以及其他几种小零食。  

十几分钟之后,两人再次起身,继续拍摄。  

开拍之后,徐拙拿着一个青菜椒和一个红菜椒放在水龙头下清洗两遍,然后放在案板上。  

先用菜刀切开,把辣椒籽去掉,然后再切成菱形块,放在碗里备用。  

做完这些之后,锅里差不多开始有滋滋声响起。  

戴震霆小心的把锅盖上的湿毛巾拿掉,掀开锅盖,一股浓郁的香味儿立马从锅里飘了出来。  

徐拙忍不住吸了吸鼻子。  

真好闻。  

这味道实在是太棒了。  

刚做的时候,他其实有些忐忑。  

因为确定做三杯鸡的时候,徐拙特意在网上找了不少三杯鸡的做法教程。  

那些教程中,差不多都用了香料,比如花椒八角香叶桂皮什么的,甚至还有不少人放了鸡精味精等调味品。  

反正就是除了三杯调味料之外,还放一堆东西进去。  

哪怕只放三杯料的人,也会在杯里故弄玄虚的放入白糖之类的调味品。  

结果碰到郑光耀来做,原本以为放料会更多一些,然而他就放了三杯料,别的什么都不放。  

哪怕现在准备放的菜椒,于味道来说也并没有什么增益。  

这些菜椒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  

看着好看而已。  

郑光耀用勺子在锅里搅一下,现在锅底只有一层厚厚的油脂,已经看不到汤汁了。  

不过在用勺子搅动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这些鸡肉鲜嫩多汁。  

根本不用尝,光看那红润的色泽,就知道非常好吃。  

翻动几下之后,郑光耀把徐拙切好的菜椒倒进去,再用勺子翻一下,让菜椒尽可能的垫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