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黄米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徐拙想了想,这个方法还真是可行。  

不过需要先把炒红薯泥做出来,因为驴打滚儿是凉着吃的,而炒红薯泥温度很高,所以得先把炒红薯泥晾凉才行。  

至于味道行不行…  

徐拙心里也没把握。  

反正今天下午没啥事儿,就试试呗。  

就算完不成那个任务也没什么,假如红薯泥馅儿的驴打滚儿好吃的话,正好可以当成点心在店里推出来。  

想到这里,徐拙去厨房把红薯翻出来,削皮后切片放在锅里开始蒸。  

然后开始准备做驴打滚需要的配料。  

驴打滚需要用到两种面。  

一种是黄米面,一种是黄豆面。  

黄米,也被称为糜子,跟小米很像,但是比小米的颗粒要大,煮熟之后黏性很高,常用于制作糕点或者做成主食。  

徐拙对黄米的印象,还停留在《舌尖1》中,那个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  

他做黄馍馍的原料,就是黄米面。  

另外在东北人人爱吃的粘豆包,也是用黄米面做成的。  

黄米跟小米很相似,在物种上是近亲,类似于糯米和大米的关系。  

不过由于近些年黄米的产量持续下降,好多人都不知道黄米的存在,一些制作驴打滚的店面甚至直接选用糯米面制作,还宣传为正宗传统做法。  

这是极其错误的。  

驴打滚,可不能用糯米面来做。  

因为糯米面不易消化,吃多点话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的症状,特别是老年人,肠胃较弱,是绝对不能吃糯米面的。  

而黄米面虽然黏性很高,但是却很容易消化。  

放在嘴里甚至不用嚼,就能慢慢化开。  

另外,黄米面还有食疗的功效,经常吃的话,还能治疗肠胃虚弱消化不良以及神经衰弱等症状。  

可以说是老年人必备的佳品。  

京城人喜欢吃驴打滚,也是因为黄米对老年人比较友好的关系。  

不过用黄米面做驴打滚,稍微麻烦了点儿。  

因为在做之前,需要先把黄米面进行发酵。  

发酵过后的黄米面再进行蒸制,做出来的驴打滚不仅吃起来更加细腻绵软,还很经放。  

就算过两天吃,依旧美味可口,不会发干变硬。  

徐拙往碗里倒了点发酵粉,然后加入温水化开。  

再往面盆里加一些黄米面,用发酵水慢慢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  

要不是有和面技能,徐老板也不敢这么大喇喇的答应老太太做驴打滚。  

把面发之后,徐拙拿着锅盖盖在面盆上,然后端着面盆放在客厅的地上,利用地暖的温度加速发酵的过程。  

这会儿熊仔已经躲在角落中瑟瑟发抖,倒是不用担心它出来捣乱。  

忙完这些之后,徐拙开始炒黄豆面。  

黄豆面是驴打滚必不可少的配料,也是驴打滚的点睛之处。  

要是没有黄豆面的存在,驴打滚也不会成为一款风靡整个北方的点心。  

甜腻的黄豆面配上软糯的黄米面,这是驴打滚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地方。  

黄豆面可以在家做。  

炒锅里不放水,开小火把黄豆炒一下,然后用料理机的研磨功能把黄豆打成粉末就行。  

这样做出来的黄豆面非常香,而且比较纯粹,不会有什么杂质在里面。  

但是操作不好的话,很容易炒糊。  

老太太就没自己做,而是在网上买的黄豆面。  

这种黄豆面比较细腻,但是也有缺点,就是香味儿不太够。  

吃之前要先用炒锅炒一下,把黄豆面的香味儿炒出来才行。  

刚刚老太太做的驴打滚,黄豆面就是炒过的。  

不过应该是担心炒糊,老太太炒的时间有点短,所以香味儿不太够。  

徐拙取出一碗黄豆面,刚准备开始炒,老太太走了进来:“乖孙,你在家先忙,我和可可去打会儿麻将。”  

说完,没等徐拙答应就向着门口走去。  

小丫头乖巧的跟在身边,还贴心的拿着老太太的水杯。  

徐拙很清楚,老太太这是炫耀孙媳妇儿去了。  

之前打麻将,小区的老人老是各种炫耀孙女有对象了,孙媳妇儿长得很有气质,家世很好什么的。  

每到这个时候,老太太就有些堵得慌。  

偏偏徐拙还不争气。  

老太太帮他在小区寻摸了好几个合适的人,徐拙连人家的微信都不加一下。  

被这群老头老太太说清高。  

现在,终于轮到老太太扬眉吐气的时候了。  

抛开身材这个短板不说,小丫头不管相貌还是家世,都没得说。  

家里有两位教授,还拥有着扬州第一楼,以前给徐拙介绍的那些女孩儿,加在一起也没于家厉害。  

老太太带着小丫头走了之后,胖乎乎的熊仔才从角落中慢悠悠的走了出来。  

它跟徐老板对视一眼,彼此相顾无言。  

这货被小丫头蹂躏几次后,明显变乖了许多。  

一人一猫对视过后,熊仔笨拙的跳到沙发上,开始打盹儿。  

徐拙则是开始炒黄豆面。  

把炒锅烧干后调成小火,倒入黄豆面。  

用锅铲不停的翻动,让黄豆面能够受热均匀。  

炒黄豆面是个细致活儿,炒时间短了香味儿不够,时间一长就会糊掉,所以这个度要拿捏好。  

刚开始炒的时候,徐拙还有些担心,自己没有炒黄豆面的技能,担心会炒糊。  

但是找到感觉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