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意外之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愣了好几秒种,徐拙才反应过来。  

这个靠,指的是鲁菜烹饪技法的,而不是骂人的靠。  

是鲁菜中一个很古老的技法,很少有菜品使用了,现在一般都简化写成靠。  

,是在烧煮的基础上,将汤直接提浓或收干而成菜的烹调方法。  

比如鲁菜中著名的大虾,就是先用平底锅把大虾煎至半熟,然后浇上调好的料汁,等锅里的汤汁彻底熬干,大虾的外皮变得酥脆,这道菜就成功了。  

说白了,就是在炒的基础上,把菜品的汤汁彻底收干的一种烹饪方法。  

因为比较费锅,所以一般都是用厚底的平底锅制作。  

毕竟浓稠的汤汁彻底收干,会在锅底留下厚厚的一层干结状的物质,对锅具伤害太大。  

用的方式做出来的菜品,一般都外皮香酥,内里香软,是绝对的美味。  

想通这些之后,徐拙便放下心来。  

不过随即就开始琢磨,八个厨师泰斗夸奖是什么情况。  

楼上的厨师,满打满算也就三个啊。  

而且徐文海也绝对跟泰斗挂不上边。  

等会儿做好炒红薯泥得好好问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压好红薯泥之后,徐拙过滤一下,开始炒制。  

这道菜对锅具要求很高,不能有一点粘锅现象,所以要用热锅凉油的方式反复滑锅。  

徐拙一口气滑锅三次,这才在锅里放入一勺花生油,准备炒制。  

先把糖炒化,然后放入红薯泥,开始均匀在锅里翻动炒制。  

因为有技能的存在,徐拙炒红薯泥的手法倒是不错。  

只不过跟当时的赵金马相比,还是多了几分慌乱。  

赵金马炒红薯的时候,真的跟做游戏一样,红薯在锅里不停的打转。  

而现在徐拙做着这样的动作,却多少有些磕绊。  

不过总体上来说,炒得还算可以。  

至少有好几个大厨都专门跑过来观摩徐拙炒红薯泥的手法。  

炒红薯泥一定要有耐心。  

没有耐心,这道菜根本做不好。  

而且在炒制的过程中,尽量不放水或者少放水。  

一些饭店里制作快捷,根本就不是炒出来的,而是放了很多水,把红薯泥煮软煮化之后就出锅装盘。  

不仅没有弹牙的口感,而且香味儿上也大打折扣。  

只有通过耐心的炒制,这样做出来的红薯泥才甜香味美,口感十足。  

红薯泥炒好之后,徐拙出锅装盘。  

不过因为是入门级技能,就没有赵金马做红薯泥出锅时候好使了。  

徐拙也试着颠了几下锅,不过锅里的红薯泥非但没有叠在一起,反而摊开的面积更大了。  

而他端着锅转了几圈,锅里的红薯泥也没听话的变成圆形。  

唉,心累!  

老老实实用勺子把红薯泥盛在盘子里,徐拙越开就越觉得这造型跟刚刚的反沙红薯没法比。  

他像模像样的用圣女果在边上摆了个造型,然后端着盘子离开厨房,来到位于二楼的包厢。  

“哇,好香的红薯味儿,这就是炒红薯泥吗?”  

庞丽华见到徐拙端着盘子进来,立马掏出手机要拍照,甚至还让徐拙端着盘子摆了好几个姿势。  

小丫头还指挥着什么样的姿势比较自然。  

娘俩都是摆拍怪。  

不过徐拙倒是很配合。  

丈母娘越是这样,他心理就越高兴。  

人家谈对象,丈母娘不是挑三拣四就是提出各种条件。  

而自己的丈母娘,每次见面都跟个小迷妹一样。  

有钱人家的女人,大概都是这样童心未泯吧。  

拍照完毕,徐拙把盘子放在桌子上:“别着急吃啊,非常烫,得晾一会儿才行…诶,那个反沙红薯呢?咋一块儿都没了?”  

小丫头的奶奶放下筷子,笑着说道:“小拙,你做的那道反沙红薯实在是太美了,不仅味道美,色泽美,连摆盘也充满了美感,以后你一定要再做一次,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看,烹饪之美,也是美在生活的一种体现…”  

这位美学教授对徐拙做的反沙红薯赞不绝口。  

她不仅夸摆盘好色泽好,连徐拙随意摆放出来的造型也夸了一通。  

“刚刚你做的反沙红薯一共是块,象征着宗教中的难和九九归一,这,也是一种美。”  

要不是这会儿正在吃饭,而且人比较多,估计这老太太能折腾出一篇烹饪美学的论文出来。  

徐拙笑笑:“奶奶您什么时候想吃了就直说,我立马去扬州给您做,保证比今天的还好吃。”  

他看了眼空荡荡的盘子,有些失落。  

刚刚在后厨虽然尝了两块,但是根本没细细品尝,这会儿过来,他就是想再品味一下味道的。  

结果被这群人吃了个干净。  

徐拙拉着椅子,坐在小丫头身边。  

刚坐下,小丫头把自己面前盘子递了过来:“刚刚他们都在抢,我给你剩了两块,我好不好?”  

徐拙重重的点点头。  

刚准备夸这丫头两句,庞丽华像是抓到了小丫头的把柄一样说道:“刚刚抢了那么多吃不完了吧?哼,我就知道,你这臭丫头最喜欢占东西…”  

徐拙:…  

红薯差不多的时候,几人拿着勺子,学着老爷子的样子,从边上刮着红薯泥,放在嘴边吹吹,这才送入嘴里品尝。  

徐拙于培庸尝了一口,放下了勺子:“味道不错,就是卖相太差,要是卖相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