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吕不韦的人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一旦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坐不住的。  

周小文就是如此。  

他的动作非常快,又跟郑景聊了一会儿之后,便当场给芦苇打了个电话。  

芦苇二话没说,直接就答应了周小文的邀请。  

两人二十几年的朋友感情,其实都在等一个台阶而已。  

芦苇刚好也在长安的家里,在郑景的提议下,周小文把芦苇约了出来。  

在钟楼附近的陈记烧烤店里,郑景见到了芦苇。  

这位编剧今年已经50岁,两鬓有些斑白,脸上还留了络腮胡,戴着一副黑框眼睛,既有西北汉子的豪爽,又带着几分书卷气质。  

几杯酒下肚之后,周小文跟芦苇的一点误会,就烟消云散了。  

两人一边喝酒吃肉,一边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聊得很动情。  

郑景时不时的捧一两句,酒桌上的气氛非常热烈。  

叙旧完毕之后,芦苇问道:“吕不韦这部剧,你们想怎么改?”  

周小文说道:“我们想深入挖掘嫪毐这个角色,以嫪毐跟吕不韦的友情和权力斗争为主线,讲述吕不韦和嫪毐的故事。  

按照景少的说法,就是拍一部电视剧版的秦颂。  

你放心,这次绝对听你的,重点刻画吕不韦跟嫪毐之间的友情。”  

芦苇点了点头,随后看向了郑景。  

郑景也把之前的想法跟芦苇说了。  

芦苇听完后,说道:“嫪毐,嫪为怜惜宠爱之意,毐指的是品行不端之人。  

嫪毐的意思,是指太后赵姬宠幸了一个品行不端之人。  

这个名字,是带有贬义和讽刺意味的,完全就是个假名。  

历史上,嫪毐真实的姓名叫什么,出身来历如何,都没有明确记载。  

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改编空间。  

按照正常的逻辑,吕不韦绝对不可能跟一个叫“嫪毐”的人成为朋友。  

所以跟吕不韦做朋友的,不是“嫪毐”,而应该是一个拥有正常名字的人。  

这个人经历了一系列事情,最后成为了嫪毐。”  

芦苇不愧是知名编剧,很快就抓住了改编重点。  

郑景听到他的话,也受到了启发。  

他说道:“我突然有个想法,你们听听看行不行。  

嫪毐原名叫卢生,跟吕不韦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  

吕不韦喜欢经商,卢生很不屑。  

他是儒家门生,才高八斗,精通音律,一心想用心中所学辅佐赵王。  

无奈怀才不遇,屡遭挫折。  

生活也因此过得很清贫,大家都嘲笑他是穷酸书生。  

吕不韦知道卢生有才华,在赵姬生下嬴政后,为了培养嬴政,吕不韦特意聘请卢生做嬴政的老师。  

卢生对嬴政非常好,不仅用心教导,还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嬴政缺少父爱,将卢生视作自己的父亲。”  

郑景说到这里,芦苇已经拍掌叫好,他赞叹道:“这个创意很不错,卢生受尽欺辱后黑化,觉得读书无用,于是改名嫪毐,走下三路的路线。  

如此一来,吕不韦、嫪毐、嬴政以及赵姬四人的关系,就错综复杂,很有矛盾和张力。  

嬴政最后杀死了“疑似”自己父亲的吕不韦,将自己心中视作父亲的嫪毐车裂,至此称孤道寡,成为千古一帝。”  

郑景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套用焚书坑儒的典故。  

嬴政为何焚书坑儒,就因为自己的老师卢生黑化成了嫪毐。  

嫪毐认为自己一身所学根本没用,反而是转车轮这种低俗的技艺,让他走上了权力巅峰。  

于是对儒学非常的唾弃甚至憎恨。  

这种感情和认知也被嬴政继承,再加上为了巩固统治,嬴政焚书坑儒。”  

芦苇推了推眼镜,问道:“你设定卢生精通音律,是不是想要用卢生的名义,谱一首曲子,跟秦颂一样,点题电视剧版秦颂?”  

看郑景点头,芦苇说道:“听到你的想法,我感觉文思泉涌,这剧本交给我来写。  

到时候我会给你署名,算是我们一起创作的剧本。  

对了,我还有个问题。  

为什么给嫪毐取名叫卢生?”  

郑景咧嘴一笑,理所当然的说道:“因为你姓卢。  

刚刚看到你,我就觉得嫪毐叫卢生挺好的,这样你写起来,更有代入感。”  

芦苇:“…”  

看芦苇一年懵逼的样子,周小文哈哈大笑。  

三人边吃边聊,一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散场。  

有了芦苇的加入,剧本改编正式开始。  

因为有思路和方向,再加上周小文和郑景的帮忙,芦苇的剧本写得很快。  

或许是受到了郑景的影响,又或许是卢生这个名字真有代入感,芦苇在写吕不韦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写得干巴巴的。  

但是写嫪毐,就灵感迸发,越写越多,完全把嫪毐这个人物给写活了,还给嫪毐埋下了不少暗线。  

周小文看了芦苇写的剧本,都觉得这部电视剧不该叫“乱世英雄吕不韦”或者“吕氏春秋”,而应该叫“嫪毐传”。  

周小文这边兴致勃勃的改着剧本,但泽江联合影视的罗欣,却开始发难了。  

她的意见很大。  

一方面周小文乱改剧本不跟她这个制片人打招呼,另一方面主角不选章铁林,更是让罗欣觉得周小文犯病了。  

在罗欣看来,什么电视剧版秦颂,完全就是胡来。  

周小文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拿电视剧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