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装备卡舞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呼——  

涌动的心力激起狂躁的风。  

大块小粒的尘灰碎屑被裹成龙卷。  

两丈高的封装之门凭空落向坍塌的地面。  

十几条心力凝结成的触手将鬼狮残躯拖入不停旋转的蓝紫旋涡。  

封装成功!  

罗浮手一摊,召回卡牌底板。  

氙灯照耀,鬼狮刀疤雄踞舞台的画面缓缓浮现。  

就像是往一杯清水里挤入滴滴墨水,让人不安的蓝黑色彩迅速侵染原本纯白的卡牌底板。  

自动形成一张真名为舞台装置:逆袭的刀疤狮的蓝品装备牌。  

一个叫做鬼狮吼的技能瞬间吸引了罗浮的视线:  

装置启动后,消耗一定心力,可连续爆出鬼狮吼。当鬼狮吼叠加到一定程度,有几率震出或破坏不高于自身心力层级的敌方单位的魂体。  

将随身小本翻到短期目标1.0那页,最下面明明白白地写着:  

5.另需一到两个辅助震出灵魂的技能或装备,以及能够配合鬼系领域、令人疑生暗鬼、心神不稳的幻境能力。  

下面用红笔标注着“拖延”和“逃跑”两个词。  

罗浮再转头看看画面里那头目光阴毒、身躯魁雄的鬼狮装置,若有所思。  

“有劳真君帮我护法。”  

忽然来了灵感的罗浮目光灿灿、心火爆燃,当即震荡心力,拂去地上的土灰。  

盘坐于地。  

这样糟糕的环境不容许他进入心海。  

好在不久前,孙不笑曾在指导别人时,提过一個现世制卡的案例。  

他当时正坐那儿溜号,忽然回神,声声入耳,一下就把这事记住了。  

大概是说,一百年前,蔚蓝与俗世的某场战事,一位年轻制卡师被恐怖生物追击三天两夜,打到卡组爆碎。  

就剩一些材料。  

值此山穷水尽之际,无路可退的他牙一咬、心一横,一头扎进附近的坟圈子。  

用那里的负面磁场模拟心海环境,幕天席地,敛材制卡,造成情报信息差。  

以此契机,险而又险地反杀怪物,顺利脱困。  

罗浮没那么多心力储备,复刻不了这人的传奇事迹。  

也无须如此。  

他只是想借环境加成,在现世,以保留其基础能力为前提,实验性地改造一张品质不高的装备牌。  

并不难。  

“舞狮。”  

罗浮目光明亮,眼前闪过妈祖面板上最难的强化路径:天后宝诞。  

——融合超大型场景卡:神明巡行,可提升十级,同时解锁专属神话场景:天后巡礼。  

“超大型场景、天后巡礼、神明巡行…制卡之路,要走一步看百步…”  

灵感迸发的罗浮提起绘卡笔,手腕一抖,虚空写下两个金灿灿的大字:“就从‘舞狮’开始。”  

舞狮,古称“太平乐”,华夏民间艺术。  

传统佳节和重大活动都离不开的吉祥瑞物。  

有唐代太平乐及远古驱傩舞这两种起源之说。  

有南北之分。  

北狮重写实,常成对出现。  

南狮重写意,原名“瑞狮”。  

在诸夏最艰难的时期,佛山人以“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为寓意,将其改名为“醒狮”。  

随“华夏先睡后醒论”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扬民族之威、立华夏之魂的重要仪式。  

其头扎有角,重神似,鼓乐激昂,能提振精神。  

又以三国英雄刘、关、张、赵、马、黄等人的戏曲面谱为鉴,设文、武二形。  

文狮以狮头金黄的刘备狮为代表。  

武狮则以象征“富贵”的关羽狮,以及有“打仔狮”和“斗狮”之称,出则踢馆、拼斗的张飞狮为代表。  

舞动造型、狮子形态、行进步法…都有诸多讲究。  

每个地区,乃至每个镇,都有不同。  

罗浮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初印象来自某位功夫巨星主演的黄飞鸿系列武打电影。  

那时而勇猛威风,时而欢乐活泼的舞狮,让孩提时的他叹为观止。  

时至今日,印象仍深。  

罗浮以绘卡笔为媒介,将有关舞狮的一切记忆,注入卡牌。  

“还好以前没少看纪录片。”  

罗浮伸手一捋许久未理、有些打眉毛的发丝,抬头扫了眼影影绰绰的观众席和异响不断的大门,嗤笑一声。  

心力剧烈消耗的十几分钟后,卡牌改造成功。  

保留舞台装置:逆袭的刀疤狮基础能力之余,又有长进:  

真名:舞狮(可复制)  

品质:蓝属性:人、神、巫种类:装备定位:神话(配件)  

技能:  

戏面:消耗一定心力,切换三国人物戏面。每种戏面对应不同加成。  

醒狮吼:消耗一定心力,可连续爆出醒狮吼。当醒狮吼叠加到一定程度,可震出或破坏不高于自身心力层级的敌方单位的魂体。  

北派步:消耗少量心力,施展北派狮行步。前进时,可主观封锁敌方脚步落点,打乱其进攻节奏;后撤时,小幅提升移动速度及闪避能力。  

词条:  

驱鬼避疫:舞狮套装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各种形式的负能量冲击。  

诸夏狮行:雄狮行进,可令远低于自身心力层级的妖、魔、鬼、怪类单位,陷入魂颤状态。  

介绍: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  

提示:舞狮套装对操纵者的强化程度视参与者数目及各单位对拳术的掌控程度而定。  

进阶路径:满足心力要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