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海狮计划(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声色,曰本人越是担心先锋军下一步将要对付的目标。如此,还不如敲打一下。

“我们热河地区还没有全部收复呢!”范种点了点承德周围。

当初京津地区被攻下后,在热河方向,先锋军一直没有再攻击。当时伪满也把热河省也划入了疆域,按照那个时候先锋军的兵力,再加上个关东军就有些吃力。况且京津地区的关系需要调整理顺,长期在京津盘踞的西北军也需要整顿,所以一直都没有什么行动。

此时一切局势近在控制之中,加上孟享之前对曰本政策的调整,所以此时才开始收网。

战火再次弥漫北方,吸引了国人的目光,就连与先锋军在襄樊等问题上扯皮的中央军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热河。热河长城外的地盘,那可是早就划出去的,牵扯到伪满洲,所以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虽然中央一直不正式承认伪满洲,但也对之无能为力。

各国也都明白曰本人搞得这种傀儡把戏,对于曰本人独占东北自然不满意,这才有了国联对曰本的施压。但曰本人根本不理他们,直接退出了国联。这也是此时曰本人一直没有加入盟军打算的原因之一。

不过还是由国家对这个伪满洲进行了正式的承认。

意大利甚至德国人对之都进行了正式承认。一个36年,一个38年初,都比较早,也是为了拉拢曰本人的需要。即使此时先锋军崛起,但两国也都没有改变,虽然此时曰本人不当盟友,也不能当地人。

法国人跟在德国人后边当小弟后,鉴于和曰本人在越南签订的停战协议,前不久也承认了伪满。

不过在很早的时候,梵蒂冈,这个欧洲神教的中心,他们就正式承认了伪满。他们的心思值得推敲,无论是宗教上来说,还是人种上来说,他们即使到了后世,也从不曾放弃分裂华夏之心。

而这其中还有一个苏俄,虽然没有正式承认,但也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或许他们也想得明白,既然曰本人从华夏身上割下了东北,那么也就意味着这块肥肉脱离了华夏的护卫,到最后还不知道便宜谁呢。单纯面对曰本人,一些情况就简单了许多。

正是这种情况下,有了十几个大小国家承认的伪满在先锋军发动了攻击后,就开始大声的叱责先锋军的侵略行为。

“继续进攻!把热河省全部攻下来!”孟享对这些指责充耳不闻,继续在后边给自己的队伍打气。

不过他的心思也没有全部放在这上边,因为曰苏正在最后的谈判过程中,期间时常冒出一些紧张的气氛。此时这个季节,可是对苏俄有利,在先锋军长时间没有动作的情况下,攻打越南而陷入人手不足的关东军也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苏俄那边。

面对先锋军修筑的那些工事堡垒,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防线都守住。

7月1曰,傅作义的摩托化队伍从广兴源地区突破了鬼子在草原上单薄的防守,直袭隆化和赤峰,绕到了承德后边。一下子就破开了鬼子的防守,一天半的时间就把承德掌控到了手中。

看到承德和赤峰入手,心中已经送了一口气的孟享不再担心未来的变局,转而去关注欧洲的局势。

老希在征服了法国后,特地来了一次巴黎游,把征服者的足迹留在了拿破仑的墓碑前,把向世界宣告一个庞大帝国崛起的声音留在了埃菲尔铁塔之端。从北极圈内的北角到波尔多,从布格河到英吉利海峡的东岸,一个远超过当年拿破仑的帝国疆域已经成形。

他的这次成功,也使得他在德国获得了空前的威望。那些反对声一时都消失了。整个德国都在传送着他打败了百年宿敌法国人的神奇。这一段时间,是希特勒的一个巅峰时刻。当欧洲大陆都在会当他的声音,在德[***]靴的踏步声中颤抖的时候,一条不和谐的小水沟还挡住了德国人继续向外扩张的脚步。

英国人,同样是德国的宿敌。坐拥世界最大的殖民地,守在英伦三岛上,挑拨左右着欧洲大陆的数百年的恩怨情仇。

希特勒挥舞的拳头已经在敦刻尔克把英国人的礼帽砸掉,顺手也砸破他的鼻梁,剩下的只是等着让他们也乖乖的投降。

但这一次他的对手是倔强的丘吉尔。大英帝国维护了数百年的皇室尊严也不容这么被践踏。他们选择了死战到底。当希特勒膨胀的野心怎么也等不来英国皇室皇冠的遮盖时,希特勒也就知道还需要再给英国人来一下狠的。

“我们的情报人员分析,在经过了敦刻尔克后,英国人此时在本土拥有可战斗价值的部队不会超过15个师。”海德里希坐得笔挺,大理石雕刻的脸庞上,阳光灿烂般的金发的映衬下,嘴角的一丝冷酷更加显眼,让人想起他还有着一个金发野兽的称呼。

“不过,我们在天网得到了一份新的情报,他们配足了火炮和坦克的师,只有6个师,他们的本土部队也没有那么多人,估计在11个师左右。他们得出的判断是,我们只要能把15万的精锐部队送到英伦三岛,就能打得他们落花流水。”

希特勒静听着他的发言,并没有发言。

倒是旁边的戈林嚷道:“何必需要15万军队,我们的空军足以把英国人摧毁!我们的飞机将从空中炸沉英国人的每一艘船只,我们的飞机将从空中彻底的炸碎英国人的每一门大炮和每一辆坦克,我们的飞机将从空中磨碎英国人的每一丝意志。”

“我们海军如果登陆作战,确实需要空军的配合!”雷德尔突然说道。海军自从有了几艘巨大战舰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