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火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话说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这会老家里都已经有人在说到自己时,用上了相百万的代称。  

很牛的外号,差不多都有解放前剡县县城第一家“汪半城”那么牛——据说当面剡县县城一半的店铺都归一户姓汪的人家所有,直到解放前,那家人跑去了湾湾。  

还好,因为方言特点的原因,老家人背后以相百万代称自己倒还没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因为在剡县话里头,“相”与“像”的发音是有所区别的,不会往“贾主任”、“傅科长”这类问题上去想。  

但一用普通话喊就出问题了!  

因为自家祖上是在北宋灭亡时从东山那边南迁的,姓氏属于北方相,读第四声,而不是南方相的第一声。  

这下好了,相百万,老子早就百万了,别人一听像百万你逗我呢!  

到底有没有百万?  

不爽!  

堂弟说当心来个相外滩,难道是看着像外滩不熟悉的人听了,估计得懵圈。  

算了,不计较这个,外号是别人起的,那是人家的自由,自己管不着。  

赶时间去友谊商店,金主任是说了可以延后营业时间,那是客气,自己这帮人也得自觉一点,略微推后没问题,不能太过,拖得太晚商店工作人们心里也会不舒服不是。  

就算面上不表露,也不想被人背后说闲话。  

这沪上作为华夏如今最大的城市,对外零售方面不仅有友谊商店,也有华侨商店。后者相伟荣比较熟悉,也去过好几趟,但这友谊商店说实话,今天才搞明白沪上的友谊商店在哪,这地方也藏得太好了!  

不但自己这个外地人,它在哪的问题,连宫雪都是今儿个才清楚,谁让它不靠路边呢,真正的养在深闺无人识。  

之前宫雪都认为沪上只有华侨商店,压根没有友谊商店。  

这会听金主任介绍,才明白沪上的友谊商店50年代就有了,一开始开在南京东路345号的东海大厦,专门为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和高级领导干部服务,供应华夏名特产和各种市场紧俏的食品、日用品,还有些进口商品。  

70年那会迁到这的原英国驻沪总领馆,因为围栏和宽阔的绿化阻隔,普通沪上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这里边是友谊商店,就是远远望着会看到屋顶上竖着的“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八个大字,就不知道啥意思。  

没外汇、外汇券你就别进来,有些市民就算知道这里边是友谊商店,也是进不来的,因为这边压根不对国内普通人开放。  

这边的规矩比华侨商店那都要严格得多,要不是金主任,还有邓国伟和吕少寅在,宫雪、朱玲她们就压根进不来!  

这不是说笑,这边到这会也还是只对海外人士开放,按照邓国伟的说法,就算海外人士的国内户籍家属一起来,也只能海外人士本人进店。  

如果是为家人买双鞋子,家属得等在门口,海外人士拎着鞋子跑到门口让家属试穿!  

这规定脑子犯抽!  

至于邓国伟、少寅为什么进得来?  

关系而。  

特权商店!  

别个地方的友谊商店基本上地方不大,沪上这是有两座楼,工艺品、古董一类同名优特产品区域是分开的。  

没想着特意买点古玩啥的,就先到了卖名优产品这块,一进来就看到点好东西。  

“这个好,我记得你们家最喜欢吃这个,你妈每年都会去供销社买一点。”笑着对堂弟道。  

“大伯和大妈也喜欢,别说你不喜欢。对了,县里买这个不用票的吧?”永强回了句。  

“不用票?  

想得美!  

有票都可能一下子买不到,食品公司那老缺货,就算我去,买个一条自己吃没问题,想多买几条送人都不现实。”  

说着看了眼标价,不贵,这里特供的。  

“服务员,麻烦一下,这种特级金华火腿给我准备30条。”  

对,就是金华火腿,这玩意可真是好东西!  

30条不算很夸张,商店营业员们可是见过大场面的——七年前“伊梅尔达之鞋”来的时候,一口气买了1000只金华火腿,友谊商店搜遍全市食品店才凑齐,直接给送到了机场。  

不过普通贵宾这么买的,商店还是第一次碰见,包括金主任也是如此。  

买这么多干嘛?  

邓国伟和吕少寅是不缺这些,但既然来了,那也让他们每人拿个几条。  

宫雪是沪上人,爸妈家、姐姐那也可以送上两条,反正这火腿保存好了能放很长时间。  

送人家一条,收礼者一般也不会只自己家吃,再切开了送其它人那一大块也是人情。  

除了这边的,相伟荣自个也准备带个十几二十条去剡县,送送人最好了。  

工作人员立刻备货,30条仓库里有。  

邓国伟和吕少寅一看这架势,猜测今儿个估计会买不少,前者就笑着道:“我和少寅去把车开过来,你们慢慢选。”  

金主任也拜托这两位。顺道喊一下停车场那边等着休息的外事办司机,把外事办的那辆轿车也一道开过来。  

这地方停车宽敞,这个点上,那些个外国旅游团也都已经采购参观完离开,院子里车子随便停。  

买,这年月对绝大部分人家而言,吃可是真正的大项。  

这有不少全国各地的名优土特产,品质基本上都是顶级货色,就问了句宫雪:“再弄些干货、海产回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