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猫食碗(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三十来年后,一块永和九年的纪年砖,品相好的都能卖上好几万,甚至残砖都值钱。  

而这边墙基里的,都能算是品相最顶级那种!  

文人们几百年来的偏好,老喜欢把这个年号的纪年砖做成砚台,都想着沾点兰亭序的文气。  

习惯流传,越来越受追捧,哪位书法家、画家书房里要是能有这么一方砚台,那就老牛逼了!  

到了21世纪,有钱人如果要装斯文,这种砚台也成了最佳道具。  

这剡县就属于会稽,还是王羲之归隐之地,墓也在这。  

相伟荣记得有关书圣的百度百科里,第一节人物简介中有一段:琅琊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一字不改,就是剡县。  

普通的永和九年纪年砖到时候都如此受追捧,这还带着“三月王氏作”字样的,那就更有意思了。  

不告诉别人自己有上千块,每次放个几块出去,百分百够吃一辈子的,还能过得很滋润!  

还不会出事。  

盗墓、贩卖普通的古墓砖犯法,但五十年代建造的老房子里拆下来的,警察都不管。  

至于交代弟弟把脱落的沙灰面补好,不仅为了保密,还是保护,少点风吹雨淋日头晒总有好处。  

再说现在也不是卖砖头的时候,文物古玩收藏的观念没形成,就算有人要,那也三瓜不值两枣的。  

至于将来钱多得看不上砖头这点钱怎么办?  

凉拌,拿来送人都好。  

这么好品相的永和九年砖,淘宝上可买不到!  

这边就暂时交给父亲了,交代弟弟过两天到城里找自己,这就打算回县城,不再去上相村。  

看自己要离开,父亲忍不住拉住自己,说了句:“为民都要结婚了,你也那个,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物资局驾驶员找对象简单的很,有的是好姑娘会喜欢,更别说相伟荣的身材、长相都还是电影明星级别的。  

对父亲的话,相伟荣笑了下,道:“等有合适的再说吧,这个你和妈就不用操心了。”  

不想再说这个话题,走了,连量大衣尺寸的事都给扔在了脑后。  

开车回县城的路上,心里有些烦,路过崇仁,肚子略微有点饿。  

在俗名“大街”的老街街口停车,这附近有家集体的小馄饨店还算有名。  

在路人瞩目的眼神注视中,到店里要了一碗。  

拿勺子吃几口,味道真不错,当点心正好。  

这时看到店里的掌勺师傅得空,在喂猫。  

养猫防老鼠,餐馆里常见,但相伟荣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去。  

猫是花猫,没什么奇怪的,吸引他注意力的是那个黑糊糊的猫食碗。  

想起点事情来,几十年前的记忆。  

付钱,多给了人家两毛钱。  

“我家里也养了只猫,就是老把碗给我整破。  

你这个猫食碗挺好的,看着应该是木头的不会破,卖给我怎么样?”  

来吃点心的还要顺带买个猫食碗?  

稀奇!  

而且这碗可不干净,上头厚厚一层污渍呢。  

厨师一看这位穿得是个公家人,再瞅了瞅地上的碗,黑糊糊的,不是个宝贝呀。  

“那你自己洗一洗。”  

把钱收了。  

这碗厨师捡来喂猫的,破碗一个,两毛钱买,用沪上人的话:这个顾客脑袋瓦特了?  

边上有水,捡起地上角落的碗,随意洗了洗。  

没仔细看,这就拿着碗走了。  

到街口上车,把碗往副驾驶座一丢,启动。  

开出几公里后停车,拿起碗对着车窗外光线看。  

上辈子九十年代初时,在老家听说个传闻:十来年前有人在崇仁,花两毛钱买了个喂猫的破黑碗,居然是个清代犀角雕的老古董!  

很远的记忆,看到厨师喂猫才想起来。  

刚才别人不卖也无所谓,自己就是兴之所至,都没靠近仔细看。  

洗的时候,就已经确定这碗不是木头,是个角质的东西,上头还有浅浮雕纹。  

这会对光仔细一照,“天沟”明显,还是暹罗犀典型的“粗竹丝纹”。  

这不是普通的小碗,而是只亚洲犀角雕刻的杯子。  

传说是真的,机缘巧合被自己碰上了。  

感叹了一下,如今的古玩真是多!  

碰到个脏兮兮的犀角杯很离奇?  

一点都不,相伟荣都知道,在廿八都三村生产队的公房里,一块被当做墙板一部分的大匾额,还是海南黄花梨的呢。  

不是没想过去拿来,就是时机不合适,生产队公房还在用。  

再等个三五年,这生产队彻底散伙,公房闲置下来后,让自个弟弟随便去拆都可以。  

就是事后得把墙补上,不然会被人说闲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