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开明(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奶奶看喜爱的孙子,永远不会有看厌的时候,也不管孙子今年几岁了,在她眼里永远就是个孩子。  

父亲还是那样高大,背还没驼,就是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的一般。  

因为母亲个子相对瘦小的原因,自己三兄弟都不是特别高大。  

父亲大名相永棠,今年虚岁刚好六十,个子都有一米八三四,比相伟荣都要高上小半头!  

弟弟最矮,刚刚一米七,自个是三兄弟里最高的。  

大包小包,刚坐定,相伟荣就忙着拿东西。  

“怎么拿回来这么多?”父亲略显威严的道。  

刚才老二回来高兴,再说有外人在,所以一脸笑呵呵。  

这会嘛,不自觉露出点一家之长的做派来:东西太多了,自家老二什么都好,就是出手大手大脚了点!  

要过日子的,不能什么都往父母家搬不是。  

随时在为子女考虑,这就是相永棠。  

这头相伟荣道:“都是战友送的,前几天去了趟海门,顺便做了点生意...”  

大量的干制海产品,这会农村人去买点紫菜、海带都要盘算一下、当好东西的年月,自己带回来的这些开洋、鳗鱼干、干贝...  

能羡慕死邻人!  

当然,海蜇皮只带回来小半桶,这个相伟荣自己来之前特意留了一大半,谁让自己特别喜欢吃。  

家人们听着说贩私货,还要把弟弟为民带去培养一下,母亲是根本不说话,这家里她听丈夫的。  

男人们的事情,女人不插嘴,也不能插嘴,现在农村的规矩就如此。  

至于奶奶,只顾着笑呵呵,年纪真是大了,二孙子说的这些她不懂,也不会关心。在她心里,只要子孙们多在眼前晃悠就好。  

父亲没反对,就是说道:“别搞得太大、太招摇,安全第一。你多提点提点为民,他见识少,你这做哥的多上点心...”  

搞这个,一般农村长辈一听还不得吓死!  

这可是不折不扣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别说前几年逮住了挨枪子都有可能,如今出事了那也是要吃挂落的。  

但相永棠不会!  

自家父亲可不是纯粹、没见过世面的农村老头!  

儿时读过两年私塾,识字能看报,年轻时还跟着乡人闯过三省六码头,甚至混过几年的上@海滩,不然那年月也不会到二十多岁才娶媳妇。  

但这些都是浅层次原因,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解放前,父亲挑过段时间的私盐!  

对,就是那种要冒吃枪子风险的挑私盐,俗称私盐贩子。一队人,挑着的是盐,腰里插的是能把人头当西瓜轻松砍的柴刀,还有火枪!  

父亲以前偶尔说过,小伙子那会要不是自个是独子,结果被父母从沪上硬喊回来,不然也会是个人物。  

当然,也说过可能永远回不了家乡也不一定。  

冒险精神,父亲从来不缺。  

他还相信二小子有分寸,不会胡来。  

......  

这时小门那大嫂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榨面过来,上头的鸡蛋看着至少打了三个以上!  

八仙桌上放好碗,大嫂从奶奶那抱过小女儿,打发两个跟出来的儿子出去玩去,自己搬过个小马扎,安安静静坐在堂屋角落里听。  

在自己家不用客气,大口吃面,边吃边说。  

等这碗面条下肚,舒坦了。  

这会才有功夫打开最后一个大包,里头是一捆昨天特意留下的呢料。  

“这些够给爸,大哥,为民,还有两个姐夫都做身大衣,我连扣子都拿来了。  

到时候让小姐夫拿去崇仁的裁缝那做,我记得那边有个老师傅还是几十年前在沪上学的手艺,大衣比县城里的裁缝都做得好。  

对了,给我也做一身。”  

说着,还从包里拿出本杂志,指着上头的一个外国军人全身照,对着母亲说:“和裁缝说,我要这种款式,有点收腰。”  

呢料,居然是城里人都搞不到的呢料,这又一次让全家人惊喜。  

大姐嫁到十几公里外的另一个镇子,大姐夫也是个农民,但会木匠手艺,日子过得还不错。  

至于小姐倒是嫁在本村,小姐夫是同姓,血缘隔了能有十几代,两个五服都出了。  

小姐夫军官转业,这会在崇仁区政府里工作,每天骑个自行车上下班。  

说着呢,小姐相莲琴就来了,一道来的还有她的一子一女。  

呢料没家中女人们的份,这还真不是相伟荣小气,或者重男轻女啥的,就是单纯的因为这年月,农村妇女还真没人穿呢大衣。  

再说了,这次带回来的这些呢料颜色太深,就算做成女款,上班的那些可能穿着好看,农村妇女...  

自个穿着都可能觉得别扭。  

非歧视,时代局限尔,穿衣服一项上要是走得太快,不一定是好事。  

像在大嫂的眼里,自家丈夫要能有身呢大衣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根本不会去想自己。  

这会母亲分给媳妇和小女儿不少带回来的干货,这些才是管家的女人们最看中的事物。  

相莲琴以前当过几天公社的广播员,丈夫又是区里的小干部,还是有些见识的。  

对于弟弟送的呢料也不客气,就是道:“等你回城的时候,叫你姐夫一起去那个裁缝铺,他知道地方。  

做大衣要自己去量尺寸,不然不贴身不好看,我们自己也做不好。”  

相莲琴有缝纫机,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