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儿也一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是别人不努力,实在是你太离谱。  

光幕中的那个声音略带一点调侃,充满了感叹意味。  

但这些话语落在华盖殿中,却直将这里变成了寒冬一般。  

朱标下意识垂着脑袋发呆,一时间感觉脑袋里混混沌沌的。  

他看到母亲的抓着自己的手关节因为用力而逐渐发白,直至有明显的痛意传过来,他才抬起了头。  

马皇后的嘴唇紧紧抿在一起,目光中带着的是朱标从未见过的仓皇悲苦之色,这样的眼神让他心下一痛,泪水瞬时间涌了上来。  

但一时间他却又不知道要怎么说,于是涌到嘴边的只有一句话:  

“儿不孝…”  

马皇后嘴唇抿得愈发紧了,神色似哭似笑:  

“何有?要说也该是娘…”  

说着她将夫君的手拽过来,跟儿子的手一起包在手里:  

“是娘抛下你们走的太早,苦了爷俩两个了…”  

朱标此刻忽然记起,自己似不知从什么时间起,很少碰到爹爹的手了。  

冰凉,粗糙,犹如已经失去生命的老树。  

与儿时记忆里相比,温度褪去且瘪了一点,再不相同,原来即便大明天子也是会老的吗…  

朱标复抬起头,眼前的爹爹褪去了所有威严,略微发红的眼眶中,自责、惊惶、茫然等神色混杂在一起,竟也使得朱标有些心痛。  

“儿之丧,乃是因疾,非是因父。”  

毕竟也是处理过一段时间政务了,朱标精准把握到其中的关键点好安慰父亲。  

现在看来,父亲对自己期望相当高这件事不仅仅当下知,后世人也知。  

但若是真将死因归咎于父亲,那对父亲来说…  

对朱标来说,尚且年轻的他离死亡尚远,故而对自己未来之遭遇并未介怀太多,刚欲说些什么便感觉到手背上一沉,一抬头便是弟弟朱棣那略微稚嫩但已有刚毅之色的面庞:  

“有啥问题总有解决之法,那道衍法师说得对,既知命便该能改命!”  

“弟当奋死救兄!儿更愿为救父母效死力!”  

眼看朱棣的手放了上去,随后旁边的朱橚也将书合上。  

言语无半分激昂,但话语间却让人安心:  

“从光幕看之,汉唐宋之改甚多,且娘此前说的也没错,咱大明胜前汉之处繁多,后世胜我大明之处定也繁多。”  

还不等朱橚说完,“啪”的一声朱桢的手掌就砸了上来,朱橚的表情瞬间是有点绷不住。  

朱桢:“儿也一样!”  

朱橚咧了咧嘴,继续道:  

“儿同愿习后世之胜法,救父母兄长之命。”  

朱桢:“儿也一样!”  

“老六你没话可以不说。”朱橚感觉很是心累。  

朱桢:“那我跟四哥一样!”  

眼见着儿子们一个个气宇轩昂之态,朱元璋感觉一颗心重新活泛了起来,而且还能清楚看到自家妹子眼底也重新有了浅浅的笑意。  

对啊,既然如今所知的曹刘之事已非是《三国志》所记载的那样。  

那如今之大明,也自不是后世所知的那样。  

对后世来说,或许这少年郎所知的明史当中,马皇后早逝,太子猝死,他洪武帝如同那元世祖一般因此失德,但今既知之,那自要寻求解决之法。  

而且方才朱元璋已经简单想过了,若标儿是因劳累伤了身体根本,那如今之武侯或许会有建议。  

而自家妹子可能是因病而逝,能寻求帮助之人,方才这少年郎也说得清楚了——命运相似之唐太宗。  

至于祸及标儿和徐达兄弟的背疽,时日尚早,应当也是能有寻求解决办法之地。  

只是若标儿早逝,那永乐…  

只是还不待明天子琢磨个清楚明白,就听到两声稚嫩的欢呼:  

“儿也一样!”  

“皇爷爷,我也一样!”  

十岁左右大的一孙一儿够不到那紧紧抓在一起的好几双手,于是两人干脆跳起来朝着这个目标扑了过来。  

猝然增加的重量让几人猝不及防,瞬间东倒西歪。  

扶住了妻子,再看着马皇后接住了孙儿,以及标儿跟兄弟们滚成了一团带倒椅凳好几个,朱元璋也迎上了徐达的目光。  

似是知道面带歉意的朱元璋要说什么一般,徐达这个大将军的笑容前所未有的开怀:  

“生死之事,臣向来不介怀,此生唯愿大明驱逐胡虏!否则即便到了地下,也难去面对…”  

摇摇头,似是不想提起那个名字,徐达略微顿了顿:  

“如今既之明后之事,臣唯想…永靖辽东。”  

“至于背疽之疾…”  

徐达沉吟了一下,与朱元璋对视一眼后,不约而同看向了戴思恭。  

这让戴太医一时间有点手忙脚乱:  

“陛下不知,背疽乃阴虚火炽致气血两虚,外感风湿火毒造热盛阳实,此疾向来属疑难杂疴,臣…”  

恰在此时,两条文字在光幕上显得异常突兀,悠悠飘了出来:  

诸葛亮:虽暂且不知感染为何,但如今张仲景张神医已熟制大蒜素,此物能抑疫病恶化,若有所需,吾可邀张仲景神医三月后来与大明太医交流心得。  

李世民:吾妻之疾,由孙药王调理而解,八八但有所需,孙药王亦不拒也。  

戴思恭停顿了一下,肃然道:  

“然其事关乎大明国,臣愿一试!”  

朱元璋略略一点头,随后沉默着走到光幕前伸出手,在道衍和尚担忧的目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