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要讲证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应天府华盖殿。  

从屏风上延展而出的光幕近乎两人高,而随着那少年郎的轻声讲述,声音和影像也难以避免的对殿内众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虽然在今天之前明天子就叮嘱过好大儿记得与武侯打个招呼,但等到亲眼所见如此只能用“神迹”来形容之物,朱标徐达等都震撼得无以言表,一时失语。  

“爹,这物真就…”  

朱标一时间甚至都有些惶恐,按着爹爹的说法,此光幕能贯千古,能与武侯唐太宗宋太祖畅谈,还能见后世之学识之景,如何就不是仙迹呢?  

而遍数前朝,醉心于仙而求索长生但又不可见者,何止千千万万?  

于是朱标心中跳出的第一个想法便是:  

“莫非是因爹的恢复华夏之功?”  

于是明天子昂了昂头:  

“这少年郎对咱功绩可是赞誉颇多,论为君之明,几与唐太宗仿佛。”  

因为此前无论是儿子还是臣子恐怕对此都未必相信,说出自己的身后评价就颇有一些自夸之嫌,但此时既都已见了,那再说出来就没关系了。  

于是周围众人的眼神又变了变,感受着这股变化,明天子也分外满意,这时候还是需交代一下的:  

“咱洪武之治虽比贞观,但为政治民灭胡还是不可懈怠,毕竟后世也说咱大明亦有弊病…”  

李文忠激动的再也坐不住:  

“舅父,俺早就说了,当议平倭靖海之事!”  

“你坐下!”  

朱元璋拧了拧眉头,对这个义子兼外甥他欣赏的很,但性子颇有一些执拗也是真的。  

就如此前说起倭寇之患时其欲效仿胡元征倭之意就异常明显,而当时他考虑到开国兼之胡元几因此败亡,最终还是将李文忠的奏疏按下。  

但再想到那后世谈及的倭国之罪和其土所藏的惊人金银,以及方才光幕上李世民那硕大的表功文字,最终朱元璋还是嫌弃的摆摆手:  

“此事尚需谋议完备,非旦夕所能成也。”  

李文忠也不计较,笑呵呵的坐下。  

至少舅父这般说法比起来此前直言拒绝,已是完全不同的态度了。  

搞定了这边,回头看着好大儿眼中那向往之色,朱元璋神态也不由柔和下来:  

“标儿练习国政已有四年,那后世说咱洪武足有三十五年,这么算来爹的治政之功少不了标儿的仁明勤断。”  

“且后世还称你是永乐大帝,可见为君之明不输咱,当勉之!”  

但这么一说,朱标反倒是有了几分哀痛之色:  

“爹爹寿尚不及八十?儿倒宁肯不要什么大帝名号,唯愿…”  

朱标感觉到手背被父亲拍了一下,一抬头就看到娘亲笑意浅浅偎依在父亲肩上,而此时的大明天子脸上也满是洒脱:  

“何必说胡话?那汉高祖六十一病逝,唐太宗五十二崩殂,咱能活到七十四已可称高寿。”  

“且活着就能知身后名,知汝贤名,还有何所求?”  

只不过看到旁边的朱雄英,朱元璋便在心里摇摇头:  

还好提前得知,得让雄英和他叔叔们好好联络一番感情才是,那等骨肉相残之事绝不能重演。  

帝后太子在这里联络感情,李善长抚着胡须倒是忽地有点羡慕。  

李文忠只是平时仗着舅父是皇帝所以行事言语随意了点,但实际上相当聪明,此刻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年龄比舅父还要大不少的老臣其纠结的点:  

“大司宪是不是也想知自己寿限所在?”  

看其表情就知道猜没错,于是李文忠干脆嘿嘿一笑:  

“倘若这光幕真能知我明诸事,那咱们知道以后,这所知的不就成了旧史?也未必算得数。”  

徐达实际上也同样有点好奇,但想想陛下召太医给他诊治这件事,徐达心里也隐隐有所猜测:  

莫非陛下已知他寿限所在?  

旁边的戴思恭不言语,专注盯着光幕,直觉恐怕今日要大有收获。  

宋朝毫无疑问是一個文化灿烂发展的时代。  

而事物只要发展,便不可避免的会有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延伸。  

在现代学术定义下,早期人类有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别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  

劳动分工促进了劳动的独立化和专业化,而在文化和学术上也不例外。  

而咱们前面也说过,宋慈基本属于是干一行爱一行,在他前后四次担任提点刑狱官的生涯里,他就深感这个职位干系重大,是伸张正义还是制造冤案,往往就在主责官员的一念之间。  

为了保证能以民命为重,宋慈在担任广东刑狱提点时,大刀阔斧的制定了一套如今也比较有参考意义的职责条文。  

比如应验尸不验、主官不亲临、误判致死原因、掩盖致死主因等,都属于严重渎职并给予处分。  

这实际上已经属于相当英明了,但宋慈并不满于此。  

1245年宋慈六十岁,人生进入暮年的他也开始了对自己以往为官生涯的反思和总结,最终他认为单单依靠提点刑狱的尽心执法是远远不够的。  

在宋慈职业生涯所见里,执法者经验太少从而引发的鉴定检验错误,反而才是大部分冤假错案的主因,说白了就是不专业。  

怎么让大伙专业起来呢?自然而然的,宋慈想到了读书人最熟悉的方式,写一本专业书记不就完了?  

而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