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宛城旧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曹丞相在梦中又回到了宛城的那个夜晚。  

前半个夜晚氤氲旖旎,仇雠束手,孀妇饱满任君采撷。  

后半个夜晚烈焰满城,长子断后,亲臣死战狼狈奔逃。  

这个梦他并不陌生,在与丁氏和休之后,也曾梦到过。  

当时梦中的子脩因为将坐骑让给他而亲身留下领兵步战阻敌,浑身浴血的长子见他之后张嘴便问:  

“我母所在?”  

当时的曹丞相哑口无言,悚然而醒。  

如今再在梦中回到这里,他又无比真切的经历了这一切。  

以身断寨门的典韦,步站阻张绣浴血而死的曹昂,戕于乱军尸首难寻的曹安民,以及负他奔逃了一段距离后死于流矢的绝影。  

而现在,曹操再度经历这個噩梦,却是将目光移到了一个此前从未注意过的人身上。  

六岁学射箭,八岁学骑马,十岁便开始随他征战南北,结果首战就遇到了宛城之变的曹丕曹子桓。  

这个儿子受到了惊吓,自那以后再不言军旅,而是将精力都花在了读书上,幼时练的剑术只用于以甘蔗比划嬉戏,所练箭术也止为谈资。  

曾经曹操觉得没什么不好的,毕竟宛城之事令他懊悔至今,战场上胜负转换只在顷刻间,若是再折了曹丕和曹植,那这偌大基业创之何用?  

可如今,与宛城时相似的懊悔再度充盈了他的内心:  

大业未成,怎能令曹丕曹植只修文事而不通军阵呢?  

偌大坚城,被拒之城外后竟连殊死一搏的勇气都无,竟想要引军来豫州随他毕其功于一役?  

可怜他今日之前还考虑着若是战事不利还能步步退守至河北,以黄河天险为凭依,拒河北保天子而抗刘呢。  

梦中的曹操看着远方火光冲天的宛城,长吁短叹。  

然后便眼睁睁看着一队铁骑浑身缭绕血气踏空而来宛若鬼神,当先一将美髯飘飘,偃月刀冲天而立寒光湛湛:  

“曹贼休走!”  

曹操猛地坐了起来,几乎是下意识就去摸身边的佩剑并熟稔的对眼前劈了下去。  

“哐啷”一声,曹彰手中捧着的杯子被斩成两段,落在地上滴溜溜打着转,营帐中顿时有点沉默。  

扶了扶额头,曹彰立刻殷勤的过来搭把手。  

皱着眉推开这个儿子,再打量一番营帐内几个谋臣的脸色,直接道:  

“眼下是何情况,过去多久了?”  

“爹爹,方才过去了一个时辰,那刘备也暂无动静,只是在河对岸百步外驻营。”  

曹操沉默不语,看了看这个儿子黄色的胡须。  

他的黄须儿有多喜欢搏杀猛兽夸耀膂力,就有多厌恶舞文弄墨之事,而眼下…  

不着痕迹在刘晔身上划过一眼,曹操收回目光:  

“贼军重军屯于颍阳,那襄城郏县便不可守,令曹休于禁撤守繁昌临颖。”  

“郾县既失,召陵难存,传令元让当布防滍水沿线,汝阳决计不可失!”  

“另外请子通北上,加固荥阳一线守备,并…寻隙接应子桓。”  

对曹操来说,面对愈发败坏且至今都还不太明朗的局势,这已经是他唯几能做的事,能下的令了。  

蒋济领命,长揖至底,随后转身就走:“明公务必珍重。”  

这些命令都是对外的,而对于如今所领的本部也没什么琢磨的空间:  

“全军戒备修筑工事,决不可令贼军过河!”  

营帐诸人散去,也是直至此时,曹操才终于跌坐回榻上,低声恨恨:  

“竖子短谋少勇,哪怕能如袁显思…”  

最终帐篷内落至寂静无声,随后有簌簌的甲叶碰撞声,很快披挂完毕一脸冷色的曹丞相从营帐中钻了出来。  

愈是此时,则愈不可自哀,与将士勠力同心,方可搏一线生机。  

但再次回首北望,曹操自己也难免为自己的家小感到焦心,同时隐隐对邺城的变故有了一点眉目。  

天子庸懦,背后必是有他人谋划,皇后虽勇,但终归不过是女子之躯,且少经磨练。  

变故突然,时机又能恰到好处,且还似乎看穿了曹子桓不通军阵的缺点,能作此谋者…  

曹操隐隐想起了昔日主导宛城变故的那个谋士。  

出乎曹操的意料,接下来的几日,潩水两岸反倒是沉寂了下来。  

不过八十余步宽的潩水静静流淌,从刘备军和曹操军大营中间穿过,一路南下奔流。  

在隐强县潩水汇入颍水,河畔这个小县城里曹军主将绝望的扔掉了武器,身后曹军彼此看了一眼,最终有人出列砍掉了主帅的脑袋,然后胡乱用布兜往城外送去。  

颍水继续奔流,也流泻过河畔的一座座城池。  

西华县城门洞开,已几似是一座空城。  

汝阳城四门皆坍塌,一个独眼的将军在废墟上率部死战,但身边的亲兵或逃开或退下,四周的敌军反倒好似无穷无尽一般。  

再往前,乐嘉县已经整个燃烧起来,南顿县城池虽残破但已静了下来,城头有分别书漢、劉、關三字的旗帜正在随秋风飘荡。  

颍水川流不息并不会因为这些停顿,继续向前又有历经周秦汉三代修建的狼汤渠(又称鸿沟)汇入,而在河渠交汇处的项县上,有一个将军在城头大声疾呼:  

“仙师勿要作法了,臧霸愿降啊!”  

“同为汉臣,何以致此乎?!”  

河水流经汝阴,这里县城也已经挂上了漢劉的旗帜,更有一部人马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