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大炮开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应天府坤宁宫。  

卧在榻上的马皇后裹了裹被衾,对这光幕所言还是有点不适应。  

说书先生为了博人眼球,说野史,谈宫闱秘史,这些她也都见过。  

但这般明确的指着鼻子将那宋帝和金帝骂为国贼,并讥言称呼两人乃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尚且还是第一次听闻。  

与此相较,那对圣人言的歪解反倒只是小事儿了。  

不过…这屏风光幕说起书来,与那应天府街头的说书先生自也完全不一样。  

说宋金局势,便有一个相当清楚的舆图将双方疆域显得清清楚楚,城池县镇京师所在一应俱全。  

说少年求学,便有一俊朗少年读书舞剑,慷慨激昂。  

说青兕杀贼,便有一粉嫩公子纵骑追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凡此种种简直令她目不暇接,一时间反倒是没空去计较太多,而是顺理成章的从心底浮出一个疑问:  

是谁在光幕中讥昏君颂英雄?  

由此如果继续往前回想的话,最初那光幕上飘过的文字当中,“南明”又是何意?  

当时她看得目不暇接故而并未将其完整记下,但唯独这两字看的分外清楚。  

毕竟以“明”为国号者,此前未有也。  

也是因此,只需想想那宋分南北,马皇后便隐隐有些不安,以及对眼前这神异光幕的狐疑:  

此物究竟是邪言惑人,还是真能通未来知其变?  

隔着栅窗,马皇后能隐隐听到从南面传来的丝竹之音,想来应是郎君已经在谨身殿已开始与群臣欢庆天寿节了。  

再看看眼前这神异不可言的光幕,马皇后心底也不由得浮起一抹忧虑。  

张飞大笑:“朝闻道夕死可矣竟是这般意思?”  

虽不知料理是何意,但通过前后文以及那光幕上被一剑枭首的和尚,也不猜出其中意思。  

“那军师以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作何解?”  

眼看着翼德表情,孔明与刘备对视一眼,无奈一笑,谁看不出来这必是翼德心中已有计较了?  

“那翼德以为,该作何意?”  

张飞煞有介事的起身来回走了两步,并摇头晃脑道:  

“军师既然问了,那俺老张自也不能藏着掖着。”  

“俺觉得夫子这话的意思应当是说,若是远处没有了敌虏,那就该看看眼前是不是有不开眼的贼子。”  

说到这里张飞也甚是兴起,干脆接着道:  

“还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俺如今也明白其中意思了,夫子意思是说与其骂人十句,不如赏他一巴掌!”  

“俺必引以为鉴!”  

刘备鲁肃顿时啼笑皆非,孔明反倒是挥挥羽扇大笑道:  

“既如此,等天下承平息了刀兵,翼德不妨据此著书,说不得千年后还能博后世人一笑。”  

在孔明看来,这文治之昌荣,所需的不仅仅是鸿儒著经典给学子读,亦是需要诙谐故事给黔首听。  

最典型的莫过于被后世尊崇为名著的演义,那明朝的科举想必是不会考其内容的,但依旧能经久不衰,足可见其魅力。  

嘿嘿一笑,张飞摆摆手自谦道:  

“后世才人多矣,俺老张能博军师兄长一笑,足矣。”  

刘备顿时心生感动,随即就听到自己好弟弟若有所思道:  

“不过此前在长安见了那火炮,俺便觉得那后世人吟炮之诗,真乃直抒胸臆之好词也。”  

“哪个?”刘备是真的有点不记得了,随即就看到自家军师脸色颇有微妙。  

那边张飞已大笑道:  

“自是后世俺那本家所作的。”  

“大炮开兮轰他娘!”  

汴梁殿中,赵匡心情也愈发低落:  

“宋亡二十年,燕赵义士仍能登高一呼而聚义军十万,民心犹可用。”  

“若那岳飞得活,再行北伐之事,何愁…”  

说到此赵匡再次叹一口气:  

“宋非亡于外,而是亡于内,亡于自缚手脚,亡于优容腐儒而苛待武臣,亡于…”  

说到这里赵匡横瞥了弟弟一眼,其中意思再清楚不过。  

但心下也同样觉得自己这后世子孙多少有点胆小如鼠了,仅仅听闻那金国大军出动便想要“欲散百官,浮海避敌”。  

这一刻甚至心中还对这小子孙生出一点怨恨出来:竖子如此,竟连累乃公!  

赵普也同样看不过眼,甚至出言讽刺道:  

“还好这光幕未被这赵构得见,否则说不得要避金国于南洋或倭国,而将华夏之宋土拱手相让!”  

但旋即对这山东义军和辛弃疾也是与有荣焉:  

“我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国家何忍弃邪?”  

后世史册中说他赵普乃是主和的宰相,那他如今偏就要做最坚定的北伐主战派!  

对完颜亮来说,1161年十月注定是一個大起大落,十分刺激的年份。  

十月初金军的进展十分顺利,在四路齐飞的威逼下,宋军节节败退,很快就退回长江之南,打算藉由长江天险御敌。  

完颜亮连战连捷之下,顺利提大军占据采石矶,打算效仿北宋灭南唐,在这里造船渡江擒拿赵构。  

咱们此前曾经说过,金国内部的女真勋贵对汉化一直是相当抗拒的。  

即便已经开国四十六年,但金国在水师的建设上不能说是硕果颇丰吧,只能说是一事无成。  

结果就是完颜亮拥军十余万进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