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请客吃饭(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士,时人非议“利贵不利贱,利少不利老,利富不利贫”。  

在单靠三舍法晋升的情况下,奔竞贿赂之风大起,学术腐败之风难刹,在公平这一点上比起来科举反倒远远不及。  

而地方上的州学县学在财政上更是困难,地方地主联合官员侵吞学田更是屡见不鲜,于是十六年后科举又重新举行。  

虽然最终崇宁兴学本质上也是以失败告终,但整体来说徽宗时还是继承了前两次的变法,将王安石抬到了孔圣人的身侧,并最终推进出了北宋兴文的终极形态。  

其实回顾三次兴学,虽然能列出来一百条缺点,但单单王安石喊出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跨时代的指导思想就已经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真正意义上点燃北宋变法兴学之火的人,但恐怕他自己也不能确定这变法能走到哪一步。  

毕竟教员说的相当明白,变法改革这事儿不是请客吃饭。  

由上而下单靠皇帝一条圣旨推动,想要不流血的完成利益分配,几乎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孔明感觉嘴巴里有点发干,端起来面前的茶水一饮而尽但犹觉不够,最终就这么捧着没水的水杯发呆起来。  

面如平湖,但心中却好似有惊涛骇浪与奔雷搏击,无论是那王安石的大胆之言,还是后世那人对变改之事提纲掣领之见,都让孔明难以平静。  

短短不过片刻的“漫谈”,给他所带来的震撼比之前那烛影斧声要大得多。  

处处似乎都在说治学,但又似乎都不是在说治学。  

细处言语耐人寻味,惊人之言更是值得细细琢磨,于是最终孔明扭头,撞上了庞统苦笑的眼神。  

“便无那万全之法?”  

庞统单刀直入问道。  

“那范仲淹志趣高洁,这王安石亦是能为天下不惜身之人。”  

孔明说起来这两个名字也多有慨然,随即道:  

“但你我皆不能求天下之人皆如这二者有圣贤之心高洁之志。”  

庞统默然,但他身侧的鲁肃则颇为振奋,闻言笑道:  

“若天下人皆如圣贤,那我等还需如此劳累作甚?”  

他如今应刘备孔明所请,掌太学诸事,因而如今之所见对鲁肃来说可谓开辟另一天地,诸多教学之法恨不能现在便返回太学颁制试上一试。  

鲁肃的笑言也让众人不再挂怀,毕竟从这光幕所见,求人人皆为圣人这件事在后世也做不到。  

而且…孔明琢磨着,无论后世华夏与周边邻国复杂的形势与恩仇,还是那科技之神鬼莫测之威,恐怕也都让这类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了。  

法正从抄写中抬起头来,不屑道:  

“天子宰辅变法,却要累一累黎民苦一苦百姓。”  

“一边与天下百姓说着万载圣王之业,一边苛捐杂税不停令黎民无生计。”  

“此般变法于后世或有得,然对彼时百姓或不如不变也。”  

法正的这般感叹倒是让张飞马超听了个明白。  

马超当下便有点迟疑道:  

“既如此,何不令钟鸣鼎食之家出余财以为天下利而铸贤名?”  

张飞大笑,猛拍着马超肩膀道:  

“那宋人喊的好听,结果竟连杂赋税都不愿减上一减。”  

“孟起你要汝等出家资,倒不如请其去死来得简单也。”  

刘备看着被拍的东倒西歪的马超笑笑,也赞同道:  

“翼德说的粗俗,然读史见孝武皇帝算缗告缗令所生事端,亦可为类比。”  

说罢也是感伤道:  

“吾等此前见这唐朝旧事,多有感慨其不鉴前朝之祸。”  

“然今见这宋史…”  

沉吟了一下,刘备干脆也再撕一纸条挥笔写就,随后团成丸屈指弹入光幕。  

刘备:这宋劳民至此,不觉二凤所言君民舟水之言犹在耳也?  

沉思中醒过来的李世民顿时感觉眉毛跳了一下:  

都说了唤朕陛下即可,竟这般难也?  

不过想想昭烈帝乃是武侯主君,且若算年龄这昭烈帝也大了自己几百岁,李世民也选择暂且不去计较,而是先感了一下:  

“能作《沁园春》者,真乃千古之奇人也,朕亦不如也。”  

其人对变改之议,言语虽直白但颇值得回味,仅仅八字便道破新旧之替那不死不休的局面。  

自己看法与其相似,但言语不可谓不繁复。  

房玄龄没有陛下那么多感慨,选择从基本点入手,赞叹道:  

“国家取士,行实为先。如此良言当题之于国子监也。”  

杜如晦插嘴道:“若题于学校,当略微修改,若作读书人,行实当为首,如何?”  

“不成不成,还是繁复了一些,依我看这行实之论,犹如《尚书》所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若欲成行实,当知之行之方能实之。”  

魏征也插入议论。  

房杜二人皆觉得有些道理,于是干脆反问:“那当书何?”  

在一旁听着的李世民当即义不容辞道:  

“知行合一,以实国民,如何?”  

三位大臣琢磨了一下,当即便也拍板通过。  

杜如晦更是笑道:  

“陛下题字,亦可令学子议之,何谓知?何谓行?何谓实?何谓国民也?”  

对贞观文武来说,如今大唐初创可谓百废待兴,无论是变法亦或是科举罢现在思之皆无益。  

相较而言,还不如取宋兴学之精华以强唐之文治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