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雍熙北伐(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西中两路缺乏战略支撑点拿下来也守不住,最终只能溃败。  

而东路大军的溃败也不仅仅是骑兵差距的问题,还有赵光义的骚操作。  

东路领军的曹彬是赵大的旧将,在赵二时期备受猜忌。  

雍熙北伐前,镇州的都监诬陷曹彬收买人心,赵二干脆且直接的罢去了曹彬枢密使之职。  

一个月后镇州都监获罪,曹彬冤情得解,但赵二也依然没有给曹彬恢复枢密使之职。  

结果就是东路大军眼看中西路频频得手,没有枢密使职位的曹彬职低位高无法弹压手下被迫出兵,结果被辽军彻底打烂掉。  

事实上根据《太宗实录》的前后记载来看,东路军无论是出兵还是撤退都是出自赵光义命令,曹彬事实上已经被赵二亲手架空。  

结果等到兵败之后,赵二将责任直接扣到了曹彬头上,称此战败由是“奈何将帅不尊成算”。  

这手操作不得不说让UP主想起了一个曾空投手令指挥战场的运输大队长。  

另外,根据如今学者的归纳总结,雍熙北伐失利后宋太宗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战略,不仅停止了北伐的谋划,对西南方向的经略也一起收手。  

外继无力的情况下弭兵论被逐渐采用,武将彻底失去话语权,重文轻武的格局由此彻底形成,也是北宋积弱之始。  

宋仁宗时,文臣尹洙用一段话概述了当时以文轻武的状况: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千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武将即便是领兵复汉唐旧土太庙献捷,荣耀依旧不如东华门外唱名的状元郎,这便是弱宋。  

弱宋!  

前面的种种事情都只是让赵匡或愤或哀,但这简单两字便让他身体晃了一下。  

这一刻他简直想要冲进光幕去大吼一番:  

开疆方能立国,疆土不开则国不存,状元登第又有何用?  

但可惜这只能是一番空想,事实便是从他的角度亦也明白,武将衰弱至此,那想要为国辟土者必难上加难。  

要么变法以图自救,要么便是等那金兵一到,看着天街踏尽状元骨。  

“你本虾鳝,心无勇武,平白丧了吾兵将粮财也。”  

听着兄长的一声哀叹,赵光义张了张嘴想要解释一下但又觉得无从说起。  

他不想承认那一战破胆二战无担当的宋太宗是自己。  

但心里有个声音告诉他,他赵匡义能做出来这些事简直再正常不过。  

不然他大可在后周时便入军伍去兄长身边作帮衬,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待在安全的汴梁城。  

上战场这件事,非不能实不愿也。  

但即便如此,嘴上还是不愿认输:  

“既如此,兄长能使臣弟的不遂愿,当高兴才是。”  

赵匡抬了抬眼角,盯着自己弟弟若有所思道:  

“我若是在此将你一拳打死,你说那光幕里的后辈是否会知晓?彼端史书是否有变?”  

赵光义大骇,眼见兄长捏着拳头的架势几乎是连滚带爬的逃开,所有的急智几乎在此时立马用上:  

“兄长看那唐太宗亦同观光幕,而唐末之乱世并无有变化。”  

“兄长更是与我说过,那刘备得光幕之利已得关中矣,然三国志之记载岂有变邪?”  

“由此鉴之,杀弟于事无补也。”  

这番话有理有据,赵匡也被说服了,于是最终也放下拳头展颜笑道:  

“俺只是戏言,好弟弟何必当真?”  

官家既如此说,赵光义也只能小心翼翼踱了回来。  

眼见兄长真的不再计较,便也努力找话道:  

“也是弟未曾想,这契丹皇后竟这般不俗也。”  

“且以我华夏习俗度其蛮夷之俗,最终竟不豫也。”  

赵匡摇摇头淡淡道:  

“我此前有听此后辈随后所说,辽史金史亦位列后世二十四史之一,皆奉为华夏正朔。”  

赵光义顿时只能尴尬笑笑,心下反倒是有点遗憾:  

既亦遵辽为正朔,这光幕怎不去寻那契丹人?结果反倒使自己落如此境地。  

明明只需再过两年便可去晋王号而登…  

这般想法在心里跳了一瞬,便被赵光义牢牢摁死。  

今后若想好活,那便不能再对兄长生一点窥伺之心,除非兄长真的没法解两年后的死劫。  

而他,则需要无论如何也要撑过这两年看个结果才行!  

汉长安将军府中,张飞直来直往直接发牢骚:  

“若依这宋臣所言,即便冠军侯复生,亦不如这状元及第?”  

庞统向来不怕事,闻言笑嘻嘻道:  

“翼德莫说冠军侯复生,即便是卫霍之功皆归一人,那在宋朝也须听状元爷的,也要听宋帝遥控打仗。”  

“胜则宋帝英明,败则便是你不尊成算。”  

“成算成算,即便是淮阴侯亦不敢言战前必有成算也!”  

张飞恨恨:  

“这一战被吓尿裤子的弑兄之君还想有所成算,难怪这宋亡国矣。”  

“状元及第能抵千余精兵否?”  

孔明笑吟吟看着张飞在那里大发牢骚,倒也不奇怪。  

毕竟无论是今汉还是那光幕中的后世,亦或是那初唐,皆尊武功以开疆拓土为荣耀。  

翼德更是如此,欲立开边之功,以入武庙享祭祀,更想名垂后世将来好让后人将其名字刻到星辰月亮上去。  

结果心心念念的功劳竟如此为人所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