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突入江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249章突入江东(第1/3页)  

关羽麾下的战船皆停在襄樊附近。  

一方面是因为江东掌控江夏,汉水由此地汇入长江,因此水师往返皆需往江东报备,颇为麻烦。  

另一方面是水师留在襄樊能辐射荆北,即使荆北不敌曹军,水师也能保证不至于一溃千里,能在襄樊阻拦曹军作为一道防线。  

而如今,吕蒙兵围江陵已经宣告了孙刘双方盟友关系的结束。  

既如此便不需顾忌,这支水师也该动一动了。  

既然曹军期盼江东重现赤壁风采,合力瓜分荆州。  

那关羽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曹操清醒的认知一下,如今的江东已经不是赤壁时的江东了。  

如今荆北有大军据守,虽然战事渐熄,但依然还需要关羽和徐庶坐镇。  

这种情况下甘瑰便成了领水师的最佳人选。  

因为吕蒙封锁了长江导致情报往来变得困难,关羽非常大方的授予了甘瑰便宜行事的权利,让其解江陵之围。  

看着离去的甘瑰那毫不掩饰的欢脱样,关羽倒是若有所思:  

“难怪元直半年前交代季常,称若联山越,须等待巨舟临建业,方可袭江东。”  

徐庶轻笑着摆摆手,预判甘瑰的决定很难吗?  

而甘瑰的决定并没有出乎徐庶的意料。  

“若解江陵,当攻其必救!”  

面对父亲的八百旧部,甘瑰一点都不胆怯,甚至可以说跃跃欲试:  

“与其领水师硬撼江陵城下的江东水师,不如驾巨舟直趋江东腹地,好让那些大姓晓得何谓强弩之利!”  

这个颇为莽撞的决定赢得了甘宁旧部的轰然叫好:  

“破建业,射孙侯,扬威名,迎回甘将军!”  

只需想想孙侯在巨弩的威慑下乖乖的将父亲送出来,甘瑰便已热血沸腾了。  

而在襄樊重新集结水师之后,看着半年过去巨舟上新添的改造,甘瑰毫不掩饰雄心壮志:  

“老子要把巨船开到那孙仲谋面前射个爽!”  

水师从襄樊直入江东唯有长江一条路,欲入长江,须先破江夏,突破对于汉水的封锁。  

吕蒙此前镇守江夏自然记得荆州水师,因此在提兵西进之前,便已令人破坏汉第249章突入江东(第2/3页)  

水河道,令舟船不得通行。  

驻守在此的江东士卒百无聊赖,并骂骂咧咧。  

毕竟眼看着旁人可以在将军们的带领下入荆南斩功,自己却在此处每日看着一成不变的风景,换谁都很难没有怨言。  

“听说那江陵城快破了!不知破城后能得多少珍宝。”  

“得了吧吴老三!”旁人嘲笑道:  

“半个月前就说江陵要破,结果半个月过去,这江陵稳得跟合肥似的。”  

这句话登时引来了一阵哄笑,不过合肥俩字太过敏感,于是笑完后便有人打着哈哈转移了话题:  

“话说咱们在此防备谁啊?如今这汉水被挖了几十个支流出来,主河道还凿船沉河以为阴障,哪怕吕将军亲至…”  

“也能教其有来无回是吧?”  

不过谈笑间便有士卒发现了不一样:  

“有船来了?”  

并不是一两个士卒看花了眼,远方汉水上确实出现了一支不属于江东的水师。  

居中的大船极为显眼,旁边还有相当多的战船,远远看去如众星拱月一般。  

而随着水师的逐渐接近,他们能看到那大船逐渐停了下来,而后数十艘走舸小船脱离了船队继续前行。  

“关将军是欲以小船破关?”  

“或是来对我等劝降?”  

江东军们叽叽喳喳各自发表意见。  

毕竟此处的应对方法是破坏河道,令荆州水师不得通行。  

如今河道已经破坏,能做的都做了,总不能让他们以卵击石跳帮作战吧?  

而很快便有人看出来了门道:  

“这些走舸是要堵塞支流!”  

“就算堵上了又能怎么样?”  

近了之后他们能看清楚,这些走舸上都满载了河沙,撑船行到那些被掘开的口子处,这些走舸就被凿穿船底慢慢沉了下去。  

江东军此前掘开的口子被慢慢重新堵上,汉水河道的水流也慢慢重新升高。  

但在江东卒看来作用并不大,即便水流抬高,但流速依然缓慢,并没能将河道中的障碍物冲垮。  

荆州水师只要继续前进就被会这些东西阻碍,那时江夏码头上早已准备好的满载火油的第249章突入江东(第3/3页)  

小船就会点燃后直冲荆州水师。  

这便是吕将军所布的后手。  

但很快,江东军便看到那巨舟将风帆全部放了下来,然后开始了不停歇的加速。  

“今日无大风,怎能驶的如此之快!”有人惊叹。  

但离得近了后他们便看得清楚,这巨舟后面两个圆车此时转的飞快,显然动力是来源于这里。  

在风帆圆车以及汉水的三方合力下,在江东军的万众瞩目下,巨舟宛如离弦之箭,带着一往无前气势在汉水上发动了冲锋,而目标正是江东军在汉水中布下的障碍。  

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也没有一丝迟滞,可以说理所当然的,这些沉船组成的障碍被巨舟撞了个稀巴烂,化作了一堆烂木头漂浮在水面上,然后顺着汉水缓缓往下游漂流。  

江东军一时间震撼到失语,仰头目送着这艘庞然大物从身侧经过。  

所有人同时也看到了,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