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益州尽平(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杀的吴懿便感觉到身侧压力骤减。  

看着自己眼前最后一个土人丢了武器跪倒在地,吴懿挺直了身子便看到此刻窄窄的关隘上尽是己方步卒。  

被爨氏征召的土人逃的逃降的降。  

此刻确实如亲卫所喊,同劳已破,敌方将帅已逃。  

整个南中根本就没一个像样的城池,此时同劳的这处关隘也是爨氏集结人力在短短数月内修建起来的。  

此刻捅穿了这道防线,吴懿清楚的知道,接下来尽复南中再无障碍矣!  

而作为一个将帅,吴懿也清楚的知道自己此刻需要做什么。  

在打扫完战场之后,吴懿眼神在李恢和司马懿两人身上盘旋了一下,几乎不须犹豫就做出了决定:  

“德昂!”吴懿亲切的喊了李恢的表字:  

“劳烦你率后军,扫清同劳乱贼,尔后顺温水推进,驻扎毋单。”  

“司马主簿。”随后吴懿一转:  

“请与我随军追击叛军!”  

司马懿脸上也不见失望,点点头拱手道:  

“将军唤我表字即可…遵将军之令。”  

吴懿脸上泛起一丝笑容,从直觉上来讲,这场战事结束的时间应当不远了。  

益州南部称南中,而南中的精华所在就是眼前的这块地方。  

依托硕大如海的滇南泽,周围散落了大大小小近二十个小城,而若是算上村和落的话,生民之地近乎上百。  

只要平定了这里,那么益州便再也不是四分五裂的境况。  

如此情况下,益州北可进关中,东可入荆扬,南能通交州,再也不必困守一地!  

而且自家小妹…按下了这个想法,吴懿变得斗志昂扬。  

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吴懿和张嶷就宛如两条手臂,对整个滇南泽附近进行了详细的来回梳理。  

滇池、毋单、同并、西丰、胜休等一些比较重要的城池也正式驻兵派官,此地也正式重新平定,成为益州的一部分。  

这些梳理完之后已经是二月初,吴懿马不停蹄继续带兵南进。  

进乘峡道连通交州和益州,吴懿命李恢驻守滇南泽,自己与张嶷集中兵力优势,直接攻克了进乘峡道北端的贲古县城。  

随后命司马懿驻守这里,吴懿与张嶷再次挥师向东,顺利攻克了镡(音同寻)封县。  

并在宛温城北截住了爨氏欲逃的最后余孽。  

这场战斗毫无任何悬念,一心要逃的爨氏反而覆灭的飞快,死的死,降的降,不大的战场上很快就没有站着的敌军。  

而目睹了这一切的宛温人选择大开城门,恭迎吴懿等人入城。  

“征战近八月,如今益州终平。”  

登上宛温不大的城楼,吴懿述说着简单的功绩。  

而在一旁的张嶷早已是面色激动,兴奋之情难以言表,最终闷声道:  

“若是主公在此就好了。”  

吴懿没说话,但脸上同样也是这个意思。  

不过最终吴懿还是收拾了心情,遥遥看了眼下面士卒正在清点的爨氏乱贼,笑道:  

“些许贼人皆为螳臂挡车之辈,如今主公恐怕已经至汉中矣。”  

“等我等回返,或能听到还定三秦的消息。”  

这个想象反倒是让张嶷更激动了。  

不过吴懿则是有点拿捏不准接下来要如何做。  

从贲古入进乘道,行上两百余里便是交趾。  

这宛温往东是牂柯道,道路复杂能至交州的合浦。  

南中平定的消息多半会被商贾们通过这两条商路带到交州去。  

不知道交州的士燮会作何反应?  

那与自己同名的司马懿应该是能将此事处理妥善的吧?  

情不自禁的,吴懿心里蹦出来了这个名字。  

但吴懿却并不敢如此做。  

主公返成都之前曾私下与他交代,这司马懿不可委以重任。  

这也是他指定李恢镇守滇南泽而将司马懿带在身旁的原因。  

毕竟自己和主公的关系或许会变得千丝万缕,吴懿不想耽误自家小娘,主打的就俩字儿:  

听劝。  

宛温虽然人多,但此地偏远,繁华皆因商贸,既无大族也无巨贾,翻不起什么风浪。  

因此留下些许士卒之后,吴懿便正式打道回府。  

相较来说滇南泽才是益州南部真正的膏腴之地,需要花费力气经略。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回到贲古县时,司马懿送来了一个让吴懿惊讶万分的消息:  

“交州来使?”  

司马懿点头确认:  

“为首者乃是士燮之子士徽。”  

“还有两位副使,一者名为鲁蒙,一者名为甘议。”  

沉吟了一下,司马懿送上了自己的判断:  

“余观之,二者皆非常人也。”  

吴懿点点头,脸色看不出喜怒:  

“彼辈可有说,此行所为何事?”  

说起来这个,司马懿的脸上写满了很感兴趣:  

“荆南有变,欲来借兵。”  

吴懿哑然,万万没想到竟是这番理由。  

司马懿往前小小跨了一步,低声道:  

“将军,余以为…”  

不待司马懿说完,吴懿便便摆了摆手。  

既是主公特意交代过的,吴懿不想让对方左右自己的决定。  

而在此时,吴懿忽然想起来了远在成都的自家妹子。  

他们本是陈留人,叔父吴匡乃是大将军何进的副将。  

何进身死,朝中乱象丛生,吴家恐被株连,干脆搭上了彼时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