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伯约独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嗨嗐嗨!观众姥爷们大家好呀,你们的周更UP主闻莽。  

骤然展开的光幕让成都府衙内霎时间寂静了下来。  

此前已经考略过数遍的政务之类都被暂时放到一边。  

张飞将果碟移到了自己面前,孔明与庞统手里捧着一杯热茶,面前纸笔已经准备好。  

而在甘露殿也是同样,唯一的新人便是左瞧右看的刘仁轨。  

看着满屋的皇帝宰相大将军,刘仁轨倒是怡然不惧,只是心中猜测齐聚于此到底要干嘛。  

随后骤然出现的光幕差点把刘仁轨惊到了椅子下面去。  

侯君集早有准备,单手就牢牢将刘仁轨托住了。  

“正则何故惊慌?”  

李世民笑问了一句,随后带头哈哈大笑起来,让甘露殿的气氛欢快了不少。  

而在汴梁,再次被兄长召见的赵匡义不出意外又在石桌上见到了光幕。  

悄悄看了一眼兄长腰间别着的玉斧和弹弓,赵匡义低下了头,谨防露出多余的表情。  

赵匡此时心情倒是颇为不错,早早就让内侍在此布置了一些瓜果小食和热茶,此时看起来相当淡然。  

光幕所讲的那些似是后世对宋的非议,赵匡照单全收。  

毕竟这仙机光幕也就零星提几嘴而已,比起来上朝时那些文臣喷到脸上的唾沫,差了不知多少。  

那些似是后代整出来的荒唐事,好好详细了解一下,能预防的预防,不能预防的留个遗诏,这就是他能做的全部事情了。  

以及,得让弟弟不能再生事端才行。  

在今天的主题开始之前,先插播一条简讯,丈育UP主成功到达了天水市已经游玩了几天。  

说到天水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老将军,可知天水姜伯约!”  

往事过千年,身虽死,魂灵不灭,遗志仍显。  

二零年天水市第一条有轨电车开通,经过多方征集意见后,这列有轨电车被正式命名为伯约号。  

天水这座城市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使过去千年,在他们心中里姜维依然是那个足以让他们骄傲的天水麒麟儿!  

那咱们既然来此,没得说,必须去支持一下。  

映入光幕的是一座与后世的成都和长安都完全不同的城市。  

虽然远没有两者繁华,但高远的天空与宽阔的道路,却又让刘备觉得天水之貌理应如此。  

光幕上的画面摇摇晃晃,来到了一个红色的棚子处,眼看着光幕对着一个方形大铁盒子一通看不懂的操作,然后从中取出了一张小纸片。  

然后刘备看到一个看起来怪模怪样的铁盒子从远方疾驰了过来,当然最醒目的还是这铁盒子上面的“伯約號”三个字。  

这三个字让刘备动容,此前光幕对姜维的那些随口可提,都被刘备牢牢记在心里。  

欲使社稷转危为安,使汉幽而复明,殊死一搏流尽了最后一滴汉血,可谓是大汉最后的忠烈。  

不过想起来姜维,孔明便想起来了偷偷抢先下手的庞统,忍不住斜视一眼。  

庞统假装浑然不知,甚至还有余裕顾左右而言他:  

“这地上是何物,看起来似是车辙印,后世这电车竟与马车类似?”  

孔明暂时也懒得计较,看着光幕上那后辈登上了伯約號,随即这铁盒子开始沿着两条线飞驰,仔细观看后,推测道:  

“应当是钢轨道或那合金轨道。”  

“轨道?”庞统惊了,看向孔明的目光毫不掩饰表达了一个意思:这你都懂?  

于是孔明便努力给庞统解释了一下:  

“先秦便有制木轨以运矿石,确实省力。”  

“程畿所开的煤炭场地势崎岖,于是去岁四月时我便去往江州。”  

“与民夫一起修整路面,铺设木轨,使得煤炭能方便运出。”  

“后世既然能将木弩改制成威力惊人的钢弩。”  

“同理举之反之,木轨若是改制钢轨,应当能更加好用,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推测罢了。”  

啊?简单吗?庞统感觉咱们是不是对简单的理解不太一样。  

秦木轨的记载庞统也看过,但看过并不意味着就能轻易复原出来。  

冠军侯的事迹还无人不知呢,但古往今来能超越者能有几人?  

庞统心中不由得警铃大作,这段时间在汉中雍凉进展颇为顺利,故而对算学工学等的研究便暂时放下了。  

结果如今一看,孔明已遥遥领先矣。  

另一边孔明浑不在意,已经在惦记其他事情了:  

“这后世之车,既无骡马,依靠何物驱动?”  

孔明想不明白:  

“电车电车…莫非是电?可此物又如何用?”  

孔明一边记载一边摇头,只觉得这后世愈是了解,不解之处也愈多。  

也不知如今的这些不解,有生之年能解决多少?  

不如,先试试打造出来一段铁轨试试,看有多好用?  

而光幕上,画面正对着那伯约号电车的窗外,讲述的声音还在缓缓而谈。  

天水市对他们的麒麟儿有多喜爱,在电车命名上是看的清清楚楚。  

所以同样有人建议,假如将来有一列始发杭州、途径南京、终点合肥的高铁,不知能不能取名叫仲谋号?  

毕竟对仲谋来说:  

杭州淮泗乃是老孙家的发家之地,算是梦开始的地方。  

南京最早称秣陵,十万哥在赤壁之胜后移都至此改名建业,多半认为是梦起飞的地方。  

而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