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誓杀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气已经逐渐炎热。  

卫开的动作不算很熟练但胜在细心,羊肉被处理的干干净净后斩块丢入锅瓮。  

往灶下塞好柴火,考虑到这是老羊味道可能不太如意,卫开还跑去街坊间耗尽口水才讨来十来粒花椒一起丢入锅瓮里。  

从晌午炖到金乌西沉,飘香的羊肉被卫开捞出来放在一块洗了好些遍的菜板上,再混入一些葵、韭一起细细剁碎。  

随后厨刀一抹,刚出锅的蒸饼就从中间开了个口子。  

手指一扣捏开蒸饼,厨刀一撇便将已经剁好的羊肉糜塞了进去,再从旁边的陶罐里舀一勺豆豉放进去,再略微浇一点肉汤,如此一个肉饼就做好了。  

如此做了一筐,卫开用干净的葛布盖上,小心的提上了西面城墙。  

这里关张二位将军正在看着远方的曹军低声交谈。  

侯音掀开提篮略微瞧了瞧,很是满意,于是招呼道:  

“关将军,吃晚食了。”  

于是城头就变成了一人捧着一个肉饼,瞧着远方默默行军的曹兵。  

领重军的曹仁偏稳重,他令徐晃和于禁在宛城西各领一军戒备,然后亲督大军北行。  

张飞三两口干掉一个肉饼,卫开已经很有眼色再拿一个塞入张飞手里。  

一脚踩在箭垛上,张飞一边吃肉饼一边发着牢骚:  

“这曹子孝无胆也!领重军居然不敢攻城!”  

侯音听得心惊胆战的,生怕那安生离开的曹军忽然改了主意。  

好在关羽给侯音吃了颗定心丸:  

“三弟休得胡言,疲军少粮,能安稳退兵已是不易,何言攻城?”  

本该运送至曹仁军中的粮草辎重此时全都堆放在宛城当中,这便是关羽最大的倚仗。  

张飞咂咂嘴,随即有点遗憾:  

“那便这么放他们过去?”  

关羽小心的又吃掉三个肉饼,小心擦干净须髯后,道:  

“我等不过万余人,守宛城不失已是大功。”  

于是张飞只能继续在城墙上唉声叹气。  

关羽和亲兵此前唉声叹气是因为觉得追逐曹操功败垂成。  

而张飞此时唉声叹气是因为觉得得陇不能望蜀。  

不同的想法,相似的结果。  

太阳逐渐隐没在西边的群山之中,关羽看着曹军并不冒进而是选择了就地扎营,心中暗探:  

真是稳当。  

既然如此夜袭计划也就无疾而终,关羽想了又想,最终选择带五百亲卫骑马出了城门。  

宛城的徐徐打开登时引起了曹营的警觉,很快便有斥候绕着圈前来查看情况。  

关羽只当没看见,策马前趋但不离开宛城掩护范围,只是大喊道:  

“河东故人在此,徐公明何不前来一叙?”  

不多时战鼓声响起,徐晃被精骑簇拥着也来到了阵前。  

关羽细细打量了一下,他和徐晃之间少说密密麻麻有三十余精骑,若非徐晃的衣甲和盔翎,他差点看不到这个故人在哪里。  

“公明何必如此?”关羽哭笑不得。  

徐晃看了看关羽手上的偃月刀,也不答话,开门见山道:  

“云长有何见教?”  

关羽沉默了一下,虽然通过光幕知晓“水淹七军”后这个故人曾诈他,但毕竟各为其主,也不怨恨。  

若是说招降之言,背不背主暂且不说,徐晃老小都还在邺城呢…  

故而关羽只是简单道:  

“公明的伤可好些了?”  

此前樊城攻防时,徐晃率兵先登攻城,结果被关羽一长刀撩扫到腰部受了伤。  

徐晃摸了摸腰部,但随即就想到关云长这厮悄无声息溜出战场,竟跑来袭宛城,而且还攻下了宛城,一时间心中就有些挫败。  

“幸而未死。”  

一时间两将再次沉默下去,两方精卒彼此大眼瞪小眼,眼里只写着一个意思:  

俺家将军不善言辞。  

尴尬的沉默被西南方的火光和喊杀声打破,徐晃豁然回头,恨恨道:  

“关云长,好算计!”  

同时心说,若非早有防备,今晚恐命丧于此。  

关羽呆立在原地,看着打马离去的徐晃有心想说一下,但最终也只是摇摇头。  

而在身后,宛城门再次轰然开启,披挂好的张飞骑马带兵奔出,随即满脸遗憾:  

“二哥怎么没留那徐晃一留?”  

事态变得太快,关羽也无暇唏嘘,立时举刀示意,随即带着张飞和宛城所出之兵往前压。  

虽不明情况,但关羽也知道此时应当威慑徐晃与于禁二军,令其无暇他顾,以为策应。  

于是两个军营也灯火大作,曹兵看着宛城方向的敌军,严阵以待。  

这起突发的对峙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便有人来报,于是关羽再次带兵缓缓退回宛城。  

归城后关羽首先见到的便是满脸倦色的徐庶和黄忠。  

“幸不辱命,庶守樊城未失,黄忠将军斩乐进克襄阳!”  

“如今领五千援军,特来襄助将军!”  

“好!”关羽心中百感交集,只是说了个好字。  

虽然此前就已经从军报知晓了个大概,但此时听徐庶亲口说,那意义自是不一样。  

张飞就奔放多了,先是猛拍黄忠肩膀大声夸赞,弄的长途奔袭身体都差点散架的黄忠满脸幽怨。  

随后便托起徐庶转了好几圈,真心实意道:“军师真厉害!”  

晕头转向的徐庶摆摆手,随即跪坐下身给两人详细交代情况。  

“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