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颜真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乱世当中人命如草芥,消息的传递也变得异常困难。  

河北受叛军所乱时,被困于平安郡的颜真卿并不知道常山郡的消息。  

等到他起义兵赶赴常山郡时,看到的只有侄子颜季明的尸体,以及堂兄颜杲卿一家尽被叛军锁拿至洛阳的消息。  

颜季明是颜杲卿的儿子,被叛军捉拿意欲要挟颜杲卿投降,颜杲卿不从,于是儿子当场被杀。  

此时的颜真卿是没有太多时间悲伤的,收敛了侄子的尸首,颜真卿就领着义军匆匆上路,他要去攻下魏郡,阻拦叛军北归之路,将叛军逐步摁死,将国家从叛乱中解救出来。  

颜真卿在魏郡意气风发过,当时他以为这场叛乱很快就要结束了。  

但是很快,兄长的死讯、长安的陷落、肃宗登基、郭子仪不得不去灵武面圣放弃河北,等等消息纷至沓来,颜真卿以为很快就要结束的乱局再次变得遥遥无期。  

唯一的好消息大概就是颜真卿调查清楚了王承业冒领颜杲卿功绩这件事,张通幽这个小人被杖杀。  

唐军收复东都洛阳,颜杲卿长子泉明到洛阳寻得父亲遗骸,装柩护送长安,重葬凤栖原,颜真卿回长安就是为了祭祀兄长。  

这一次的颜真卿同样没有太多时间悲伤,长安刚刚收复不久,他需要为这个朝廷尽一份力,并翘首以盼叛乱的结束。  

但可惜的是,次年颜真卿没有盼到战乱结束,反而等来了自己的贬职。  

颜真卿其人,性格刚正不阿,宦海浮沉51年,官衔变迁累计49次,为人刚正可见一斑。  

758年的经历就是如此,被宰相不喜,从御史大夫改任冯翊太守,又转任蒲州刺史,随后遭诬陷贬饶州刺史。  

这一年十月,颜真卿路过洛阳时去祭祀了伯父颜元孙,也就是颜杲卿的父亲,祭拜了伯父一家。  

写了《祭伯父文》,刻为碑文,追思了堂兄一家的忠烈之举。  

随后颜真卿又单独为亲手所葬的侄子写了《祭侄文稿》,因为侄子至今还在河北安葬。  

而忠烈的颜家,似乎注定要由颜真卿来画上一个句号。  

到了德宗一朝,知名奸相卢杞不干人事,多次被颜真卿面斥责,卢杞引以为恨。  

当时恰逢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便建议派一德高望重之老臣去面斥李希烈宣达旨意,而卢杞认为,这个德高望重的老臣,非颜真卿莫属。  

另一个宰相李勉认为:若是如此损失一位国老,那丢的是朝廷的脸!  

但让百官没想到的是,德宗同意了。  

当时几乎所有文臣都在劝颜真卿不要去,而颜真卿则表示君命不可违,给家里做好交代之后慨然上路。  

只是在临行前,他看着卢杞说:你父亲头颅送到平原郡时,满脸都是忠烈之血,我不忍用衣服擦拭,亲自用舌头舐净,如今你竟连容人之量也无?  

卢杞的父亲便是卢奕,端坐御史台殉国,头颅被叛军砍下与李憕、蒋清同传河北,是颜真卿杀段子光安葬了这三位忠良。  

任谁都想不到,二十八年之后会是如此境况。  

直入李希烈阵中后,李希烈囚颜真卿一年半,意图使颜真卿屈服,未果。  

784年八月,颜真卿被缢死,终年七十六岁。  

“颜氏一门,两三代,三忠烈。”  

李世民低语:  

“此亦乃唐之风骨。”  

至于德宗,他李世民压根不想看。  

皇帝当的怎样暂且不说,一个个的,奸相倒是一挑一个准。  

一旦有一个说话不好听的就开始“帝不听”。  

后世还说是李唐家风,既是承他李世民的家风,怎么不学学自己还有魏征这个镜子呢?  

脑海中想着,李世民也瞟了魏征一眼,刚好与魏征的目光碰到。  

做了一揖,魏征道:  

“陛下可听闻颜氏家训?”  

李世民摇头不知。  

“臣推测,这颜真卿应是琅琊临沂的颜氏。”  

“其祖上有大儒颜之推,据称有作家训。”  

“教子、治家、风操、慕贤、勉学、省事等俱有交代。”  

教子!李世民对这个倒是颇感兴趣,不过魏征这么一说他也想起来了:  

“颜籀颜师古,朕擢其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后丁忧去职,如今算来应近服阕。”  

李世民颇有印象,因为他刚擢完,这颜籀便以丁忧为名去职。  

整得他李世民心里颇不是滋味,总觉得对方是有意避嫌,不过后来忙起来就暂时忘了这茬。  

如今看来倒是错怪了,嗯,回头定要召来详细问问。  

虽然未必有用,但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这卢杞真乃禽兽之辈!”杜如晦直来直去。  

“这卢杞如此行事居然还能官至宰相?”房玄龄表示大受震撼…哦不对,经过那房琯不到半年从清闲侍郎到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卢杞似乎也没什么值得惊讶的。  

于是最终也只能叹道:  

“奸相把持朝政,忠良仍遭排挤。”  

“经安史之乱不过二十年,旧祸已忘矣。”  

张飞想不明白:  

“这唐,玄宗晚年昏聩,肃宗望之亦不似人君。”  

“那李豫是代宗,看起来也傻傻的,这德宗又是个任奸相的主。”  

“代代昏君,这唐是怎么撑下来的?”  

法正笑道:  

“不还是盛唐遗泽?”  

“就如这德宗时还在为朝廷流血的颜真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