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御驾亲征(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小国无主权,弱国无外交。这句话结合光幕中季汉之境遇,体会愈发深刻。  

不过好在,如今的境遇已经完全不同了。  

旁边刘备已经在拍张飞的肩膀了:  

“翼德啊翼德,当自勉。”  

张飞很委屈,哼哼道:  

“俺都给那范疆记功了。”  

关于此事法正可以作证:  

“攻汉中时,范疆张达先登险些死于米贼刀下,还是翼德将军勇于援护。”  

刘备很欣慰:  

“三弟已有大将之风!”  

法正笑嘻嘻补了一句:  

“两人被翼德将军以长槊扫开,在床上躺了三月方能下地。”  

刘备一时间哑然,不过最终还是拍拍张飞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徐庶对玄宗的两封诏书颇有微词:  

“此败罪在禁军,然禁军糜烂之责岂在乎封常清?”  

并讥笑道:  

“怯战者无罪,为国请战者反倒被治罪,何般道理?”  

“看来这大唐之勇武,在乎边将与勇卒,而不在于朝堂诸公。”  

对于成都府衙诸人来说,前一刻还在感叹血战怛罗斯的高仙芝后继有人。  

这封常清引兵强叩国门迫使其国君请降,何其威也!  

而下一刻如此英雄名将便成白身,卷入这安史之乱的浊流中,令人感叹。  

玄宗刚在长安高调表态,后脚就收到了前线的急报:  

高仙芝弃守陕州,引兵退守潼关。  

这个决定是在封常清的劝说下做出的,而两位名将的综合考虑也很合理。  

首先,此时高仙芝所率的天武军同样募自禁军,此时禁军的水平套用史书中的一句话就是“皆不受甲”。  

也就是连盔甲都不知道怎么穿,高仙芝本就被烂兵搞得焦头烂额。  

其次,此时潼关虽是天险,但无驻兵,高仙芝面对叛军若是不幸败了,叛军是完全能够一波直接捅穿潼关,兵临长安的。  

所以在封常清到来后,两位名将彼此合计了一下,最终决定退守潼关,等其他节度使援军。  

他们两人对大唐边军的能力知根知底,即使安禄山手下杂胡强悍,但陇右河西也都是要和吐蕃连年征战的,谁又比谁差了?  

而两位将领的决定,套用现在的评论就是:  

军事上无可指摘,政治上授人把柄。  

755年,十二月一日,高仙芝受命平叛,于长安募兵出关。  

同月十二日,高仙芝退守潼关。  

同月二十日,监军宦官边令诚诬告高仙芝倒卖军粮。  

同月二十一日,边令诚奉玄宗手谕,将高仙芝封常清斩于潼关。  

关于边令诚与高仙芝的矛盾,旧唐书称这个宦官想插手军务,新唐书称边令诚有私事请托。  

但总之,都被以国事为重的高仙芝给硬顶了回去,两人因此结怨。  

玄宗被安禄山背叛之后心态上来了个大反转,对于将领由极其信任变成了极不信任。  

而宦官边令诚精准的摸到了玄宗的脉搏,然后借皇权这把快刀斩了忠唐名将。  

此时玄宗为了安稳人心,于是再发诏书:  

朕真的要御驾亲征,定要亲手宰了安禄山这个叛贼!  

又自断臂膀,而且一次斩两个?  

李世民感觉想大笑,笑这玄宗咎由自取,亲手将李唐江山摧折到了如此地步。  

但是又想大哭,哭这忠臣良将,哭那无辜遭殃的大唐黎民。  

最终,这位大唐皇帝仿佛自暴自弃了一般,不管孙思邈的劝阻给自己满了一杯葡萄酿,尽饮之后掷杯于地:  

“那便让朕看看,这叛军是如何攻克这天下雄关的!”  

“让朕见识一下,这好儿孙是如何御驾亲征的!”  

话语间有一股咬牙切齿的味道。  

如今李世民也已经咂摸出来味道了:  

王忠嗣若在,安禄山敢叛否?  

封常清与高仙芝已死,潼关还能称固若金汤否?  

如今连斩三次臂膀,寒忠士之心,他李世民倒要看看:  

这好儿孙,是如何力挽狂澜,把自己挽到成都去的?  

张飞惊叹:  

“这安禄山,真真不是玄宗私生子?”  

(本章完)  

最新网址:2kk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