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朕不服(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新网址:2kk此时因为安禄山的常年打点,以及此前张守珪的战绩太好,安禄山已经在玄宗那儿刷了足够的印象分。  

并且对于张守珪的行为,玄宗的解读是:若安禄山真是死罪,大可在幽州就地正法,何必千里迢迢送来长安?  

但名相张九龄不同意,认为法不可违,不杀定是祸患。  

在这里玄宗为了反驳,举了个无比贴切的例子:  

“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  

这里用的是魔法晋书目录的典故,说的是王衍少时曾见过石勒,一眼就看出来此乃造反之辈,欲杀石勒却没追上。  

玄宗用这个典故是两层意思,一个是你张九龄不要以为自己是那王衍天生慧眼。  

另一个则是不相信:咱大唐泱泱盛世,谁没事儿造反?  

不过咱们都知道,王衍是个纯废物,后来还对石勒摇尾乞怜,这个典故多半是王家后人觉得太过丑陋,编出来穿凿附会的。  

但这里用这个典故就相对黑色幽默:  

张九龄的判断没错;安禄山真的会造反。  

但玄宗判决已下,安禄山没有任何惩罚就回幽州了。  

经此一事,安禄山靠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事总结出来了京城的处世之道:皇帝就是天!  

于是后来更加下血本贿赂京官,以求在玄宗面前美言,而这份投入很快就看到了回报。  

742年,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仅用十年完成升迁,速度之快让人咂舌。  

作为对比,十年过去,安思顺此时依然还是洮州刺史。  

张飞也咂舌:“这吕布要是能有这安禄山一半手腕…”  

随即张飞瞧着刘备道:  

“俺倒是想起来最适合用来劝这玄宗的一句话了。”  

“?”刘备递了一个疑惑地眼神。  

张飞清了清嗓子,模仿着刘备的语气节奏道:  

“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厅内众人顿时大笑。  

刘备捏了捏胡子末端,也无奈一起大笑。  

诡谲之辈勿复多言,刘备倒是有点可惜:  

“这玄宗有名相而不自用,岂非自误?”  

要是刘备所记不错的话,这是后世第一次用名相这个称呼,应当还是有相当的水平的。  

不过…刘备看了看孔明,相较于孔明,不知如何?  

孔明一无所觉,只是看着这王衍与石勒的典故感觉脑仁疼:  

“这王家倒是好脸。”  

他的理解是太原王的后人传这个典故想说王衍有先见之明。  

但…先见到自己被土墙给埋了?无法理解,不愧魔法晋书之名。  

也因此孔明不再纠结:  

“这张守珪与那安思顺,皆以白身启用,甚至那安禄山能以白身入张守珪之眼,亦是军功。”  

“若非军功之制败坏,这安禄山安能如此居高位?”  

法正明白军师的意思:这军功制度谁破坏的?唐玄宗自己呗。  

他法正可是向来嘴上不饶人:“如今方知,后世为何恨其晚死。”  

对于这安禄山之遭遇,李靖相对比较克制,只是简单说了句:  

“这张守珪,当同斩!”  

侯君集就不太客气了:  

“从未有听言逃军而不斩,兵败而不责。”  

“如此嬉戏于军法,置将士之性命何存?”  

对两位将帅来说,这种在军法上颠倒黑白让他们最为难以忍受。  

而且,两人也相信陛下是同一个看法,毕竟陛下能定天下靠的不仅是对于战机无出其右的把握,更重要的还是他麾下有敢死之师。  

赏罚分明,不违军制,士卒方能效死命。  

而果然,李世民面色并无不虞,语气里甚至还有一些咬牙切齿的味道:  

“朕就应该送这些好子孙去战阵上厮杀两遭,好好体会一下何谓袍泽之情!”  

他本以为这安禄山是个被埋没的战阵之才,结果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乃是个不通战阵之辈!  

如此之人反而能手握数万唐军,一时间他心里满是悲哀。  

被这个子孙随手丢掉的军中法度与军规威望,是由他李世民亲天下时辛辛苦苦定下来的,积攒出来的。  

最终李世民也只能捏着拳头,无奈长叹一句:  

“好一个崽卖爷田不心疼。”  

魏征欲说,不过李世民摆了摆手道:  

“玄成无需多言,朕知晓…治兵亦如治天下,兵如水,将如舟,亦载亦覆。”  

李世民怔怔看着光幕中的画面,看着那个胡人打扮的人拍着肚皮跳舞,而上首一个极尽奢华的帝王笑哈哈看的很开心。  

明明同是唐,但李世民却觉得如此陌生。  

从742年起到751年的这十年,是安禄山的黄金十年。  

这十年是他飞黄腾达的十年,也是他溜须拍马尽媚上意的十年。  

关于安禄山拍唐玄宗马屁的记载可以说不胜枚举:  

比如入朝拜皇帝而不拜太子,被人提醒说只知天子不知太子,惹得李隆基哈哈大笑,说太子便是自己百年后接替天子之位的人,安禄山能当场哭出来,一边哭一边说您这样的天子怎么可能会死呢?  

比如认小了自己十六岁的杨玉环为干娘,并且每次入宫先拜杨玉环,并振振有词说胡人习俗都是先拜母亲,李隆基觉得他天真率直。  

事实上安禄山能干十多年中介,并且入京贿赂,哪家大门朝哪边开都摸得贼清,堪称标准的人精,怎么看都是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