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豪强大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新网址:ixsw即使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但长安百姓们说起来那一天的献俘依然是眉飞色舞。  

天子开国宴,百姓喜欲狂。  

太庙献俘雪耻,开疆拓土万胜。  

那日李靖与李世勣几乎是第一时间,押送着颉利可汗日夜兼程回赴长安。  

故而西突厥被灭的详细消息,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由东北方源源不绝的送至长安。  

长安百姓们惊叹于李靖领骑夜袭的勇气,亦佩服于李世勣临阵指挥大胜。  

于是李靖与李世勣孰弱孰强的争论顺理成章开始争论。  

有人认为李靖夜袭中军打散颉利可汗纯属运气好侥幸。  

也有人认为李世勣遇到的突厥已经被李靖吓破胆了,功绩都是捡来的。  

不过这两位当事人对此都不甚在意,或者说都相当满意。  

李靖擒获了颉利可汗居首功,李世勣俘五万人以及牛马无数,亦不能忽视。  

只是李世勣心有惴惴,献俘之后陛下并没有令他回并州镇守,反而是留于长安,不知做什么。  

这时候的李世勣想到了很多,比如…  

摇摇头,李世勣选择清空脑袋,这些名字自己想想就得了,要是等会儿顺嘴说一两个,今天怕不是就只能祈祷陛下是个宽仁之君了。  

回想起在长安暂住的这两月,李世勣就有点摸不准陛下的心思。  

陛下似乎飞速从俘获颉利的功绩中醒了过来,频繁召他去太极殿问策,询问关于西域南洋以及朝鲜的看法。  

并且陛下还亲自指派,让自己去拜访秘书监裴清,这让李世勣颇为摸不着头脑。  

但这裴清确实有两把刷子,对于东北极为了解,甚至言语间还经常聊到倭奴国,后来听到裴清自述被陛下亲召询问倭奴国之情况,并由驾部郎中擢升为秘书监,李世勣感觉就逐渐猜到了一点陛下的心思。  

陛下欲灭高句丽,以全前朝之功?  

而今天陛下召见的地方由太极殿选到了甘露殿,这便让李世勣察觉到了不同。  

而在通禀进去之后,李世勣感觉可能与自己想象的出了偏差。  

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李靖,以及偶尔会在太极殿照面的魏征。  

以及一个不认识的但看样子应该是画师的官员。  

“懋功来了!”  

李世民亲热招呼道,随即亲自拉着李世勣给其按到一张椅子上。  

李世勣受宠若惊,随即看到这些臣子正围一圈低声争论。  

“他们正在争论让朕缓立武庙呢。”  

“武庙?”李世勣不解。  

杜如晦主动解释道:  

“陛下欲立武成王庙祀历代良将。”  

“药师将军出征前,陛下曾说能灭颉利可汗者,当首迎武庙。”  

李世勣心里一瞬间火热了起来,几乎都不用杜如晦再解释就跳了起来:  

“如今刚历大战,臣亦认为大兴土木应暂缓,等臣为陛下平高句丽,执缚其国君,再开武庙不迟!”  

李世勣这个算盘打的太响,珠子都崩飞到李靖的脸上去了。  

于是老将军坐不住了,对李世勣怒目而视。  

旁边还有长孙无忌撺掇:“大家,臣可是预定了那印度的啊,大家一定莫忘!”  

就连尉迟敬德也在打量旁边的地图,想起来此前李靖回来说过那颉利可汗本打算奔逃高昌,遂进言道:  

“大家,高昌早灭晚灭都是灭,不如…”  

李世勣也怒目而视:“吴国公,那本高昌既欲收留颉利可汗,那便合该由本将前去扫尾才是!”  

乱糟糟中李世民挥手:  

“好了!”  

甘露殿这才清静下来,听李世民怎么说。  

“武庙已经修了一半了,如何能停?”  

“不过哪有活人入庙的?”  

李靖大急,陛下怎地打算说不算话?如果不是为了挣这个后世名,他夜袭颉利可汗和阴山对敌时至于那么拼命嘛?  

李世民摆摆手示意老将军稍安勿躁:  

“武庙外会树盛唐武功碑,仅会将贞观武将之功绩篆刻其上。”  

李世民说的笼统,但众人瞬时间就明白了陛下的意思。  

想想自己的功绩能在这碑上占据极大的一块地方,而进入武庙后也能看到自己列于上首,光宗耀祖?不,后代子孙必以我为荣!  

李靖与李世勣对视一眼,心中都有些意动。  

解决完了这些事李世勣才看到旁边不同寻常的巨大地图,以及数把椅子对着的一面空白墙壁。  

不过其他人都闭口不言,李世勣也不好意思独自发问,乖乖坐在椅子上左顾右盼,不太明白要发生什么事情。  

只有李靖哼了一声:  

“懋功待会儿看到祥瑞可别太惊讶。”  

李世勣不屑一顾:什么能吓到我?哪有胆子小做将军的?  

不过李世勣还是对陛下提笔站在墙边很好奇,莫不是要在墙上写书法?那得仔细想些个能夸的词语!  

于是在光幕展开的第一瞬间,李世勣直接蹦了起来:  

“陛下笔法真是横扫千军…不对,这是什么东西?”  

随即看到其他人都憋笑看着自己,李世勣一时间全明白了。  

成都府衙,孔明等人早已经落座。  

魏延与关平由荆州率军赶来,魏延稍作停留,关平已经赶赴汉中。  

而张飞则是与庞统一起选择在月末回来述职,于是厅内坐着的便是刘备、孔明、庞统、糜竺、张松、刘巴、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