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何为强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新网址:ixsw什么样的士卒能被称为强军?  

关羽向来认为,强军的基础就是要不畏死。  

如冠军侯,千里奔袭追亡逐北。  

如张文远,八百敢从强破十万。  

但这些都是以名诱之,以利驱之,让士卒对于名利的渴望压倒对死亡的恐惧。  

可是这个看法放到后世身上似乎并不适用。  

逆洪灾,救百姓,可论功乎?能扬名乎?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确确实实将百姓安危置于自身生死之上。  

为什么呢?关羽不知不觉陷入了沉默。  

而当这种危急时刻,最可爱的当然不仅仅只有人民解放军。  

山东消防救援总队调派七个支队及搜救犬对涿州进行支援。  

更是有如蓝天救援、公羊救援等近百支民间救援力量抵达涿州。  

光幕中的底色变了,视角再次拉高。  

逆灾而行的并不仅仅只有此前的车队。  

靠着绿色衣服的解放军开路,橘色的衣服的队列紧随其后。  

跟在更后面的颜色五花八门,铁车上更是有各种各样的标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刘备大声念了出来,感觉这话说得真好。  

“涿州家人挺住,同胞们来了!”  

张飞也大声念了出来,随后转过身,使劲揉了揉眼睛。  

画面中洪水依然还在泛滥,但一群英雄们已经踏上了涿州的土地。  

“好汉儿!”关羽已经说不出什么夸赞的话了。  

而如今,虽然涿州的降雨已经停止,但根据预测,涿州仍有约三到四亿立方米的水要过境。  

好在全国对于涿州的物资支援已经开始,相信能支援涿州的同胞们共渡难关。  

向一线抗洪抢险救灾人员致敬!注意安全,平安归来!  

众志成城!定度难关!  

生命至高无上,救援就是责任!  

没有从天而降的神仙,只有挺身而出的英雄!  

感谢每一位参与救援的人,愿平安!  

谢谢你,风雨中的逆行者;致敬,每一位激流勇进的英雄!  

刘备与张飞对视了一眼,两个人同时想到了一块儿去,并且同一时间急了:  

“支援物资?如何支援?”  

“俺颇有家资!”这是张飞。  

“备有粮草万石!”这是刘备。  

最终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  

“如何支援?”  

还是孔明和庞统一起合力劝主公不要那么激动。  

“后世有如此关爱百姓的军队。”  

“后世有种种堪比神鬼的手段。”  

刘备也终于冷静了下来,并也明白过来,今次光幕还没讲完呢。  

就算要送点什么也要等光幕结束。  

长安的甘露殿已经沉默了。  

要说天灾,李世民和自己的亲臣们那真是有太多要讲的了。  

杜如晦对这些堪称了如指掌:  

“元年有旱灾、霜灾、雪灾,二年有蝗灾、水灾、雹灾、蝗灾、霜灾。今岁旱灾已显,百官进言旱灾之后恐有蝗灾。”  

两年八灾,对大唐来说,没有人比我更有受灾的发言权。  

“但均无后世这般救灾手段。”  

李世民叹气,越是知兵之人,越是能体会到后世的军队有多么强悍。  

他多么想让自己的唐军也有如此风貌与战力,但…  

摇摇头,李世民不作他想。  

而且如后世这般救灾时候军队与百姓一起出动的景象,也狠狠触动了李世民的心弦。  

虽未见过,亦称同胞称家人,后世百姓,亲如一家?  

在他的认知当中,部队尚且可以强令,但百姓如何能不顾安危驰行千里去救援一个陌生人?  

非为名,非为利,只为生命,只为同胞。  

李世民茫然,这是他完全无法明白的东西。  

关于天灾UP主之后有空打算做一个专题,先暂且记下。  

接下来咱们继续:书接上回,六出祁山!  

刘备头一次希望这丈育后辈能讲的快一点。  

而张飞已经在左顾右盼了:“大家都知道结局还有甚好说的。”  

李世民更是已经抓狂了:  

“六出祁山朕已经在书籍中读过数十遍,何时能得一见那天灾专题?”  

咱们之前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丞相强的从来不是他生而知之,而是他强悍的学习能力。  

一出祁山时候尚显稚嫩,二出祁山就已经称得上合格统帅了。  

陈仓撤军之后更是如羚羊挂角一般与陈式打了个配合,轻而易举获武都阴平二郡。  

这已经是毫无疑问的胜利,成都上下欢欣鼓舞,刘禅也趁机重新恢复了丞相的职务。  

有人开心那就有人会不开心。  

刚刚即位不久的曹叡就感觉面上无光,因为在这一年里:  

西线丞相连打三次,一胜一平一负。  

丞相几乎什么都没损失,曹魏关中上下风声鹤唳,而且武都阴平是真的丢了。  

东线孙权趾高气昂,石亭之战大获全胜。  

不仅仅歼敌数万,而且还差点把曹休给气病死了。  

对曹魏来说,江东尚且能理解,你季汉凭什么啊?  

你一矿打九矿,伱狂什么狂?不行,必须伐蜀!  

关羽最先摆脱了后世的救灾画面的影响,琢磨了一下:  

“光幕此前说曹真兵出子午道欲偷袭汉中,不会就是这次吧?”  

黄忠感觉不能理解:  

“这曹真能预测军师兵出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