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破灭的三兴之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新网址:ixsw“这盛唐诗仙…不知那杜工部与他比起来如何?”  

孔明看的津津有味,顺带点评一下。  

他可是记得光幕说过,那杜工部是他的粉丝呢。  

尤其那三顾频烦天下计啦,那出师未捷身先死啦。  

让孔明看了自己都有点汗颜。  

只是可惜那杜工部与他相差数百年,不然定要款待一番。  

不知若是现在挥笔写下一封《酬谢杜工部盛情》的文章,能否被那杜工部看到?  

但从诗文上看,这杜工部素有才情,且有工部之名,且生活在盛唐。  

想来生活过得应当不错?  

也不知道盛世是个什么样子啊…  

想起来光幕曾评价自己“从未见过汉朝的盛世”,孔明居然还有一点羡慕。  

张飞则就是毫不吝啬的嘲笑了:  

“哈哈哈,一个千古一帝,竟还要去认一个乱世小国的皇帝当祖宗。”  

“恐怕那李暠知道的话,多少得在阴司摆上几天宴席。”  

关羽同感:  

“先祖显赫又如何?”  

“且那李暠还被追认李广之后…”  

关羽熟读史书自是记得清楚,因为李陵,陇西之士皆以为耻。  

简雍幽幽道:  

“翼德将军不谈,后世以云长将军之名。”  

“但有关姓者,或都将追认云长将军为祖。”  

对象换成了自己,关羽想了想道:“似乎还不错…”  

“嗨,我想起来了!”张飞叫道:  

“那十六国乱世不就有个追认阿斗…”  

关羽眼疾手快,直接一个柿饼塞到了张飞嘴里:  

“三弟多吃点!”  

其实说到陇右,咱们现在如果有人去那边玩儿过的话,往往就感觉不太能对得上。  

如今的河西走廊差不多是天水兰州西宁张掖嘉峪关这个方向。  

自驾游一路下来最大的感受就只有俩字:荒凉。  

现在一般还有个俗称叫戈壁滩,所以就会有个错觉。  

李唐皇室就是从这儿起家?建立帝国从吃沙子开始?  

丞相六出祁山就为了争这片不毛之地?  

光幕上图像飞速掠过,能看到的便是大片大片的荒地。  

“这是陇右?”孔明惊讶。  

孔明没去过,但陇右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才对。  

“这不是陇右!”李世民很肯定。  

薛举、薛仁杲可是他亲自带兵所平,他对陇右无比熟悉,不是这个样子的。  

汉王朝打通了河西走廊,从而有了丝绸之路。  

唐在隋的基础上设立了陇右牧,是中国历史上官方经营的最大牧场之一。  

而无论汉隋唐哪一家,对于河西走廊的描写都是一样的:  

水草丰茂,绿草如茵。  

正因为其自然条件好,所以两汉时便开始对河西走廊进行开发。  

从汉末三国到隋,因为中原的连年战乱,所以不少百姓迁移到了陇右。  

因为这里有陇道,有潼关,即使发生战争也能保持相对安定,由此也形成了陇右大姓。  

唐朝则是掀起了开发陇右的,设安西四镇之后便“岁调山东丁男”,赠钱分田安置百姓。  

但到了开元年间,河西走廊的荒漠化就比较严重了。  

“人户渐少,凉州以去,沙碛悠然。”  

咱们前些年靠着植树消灭的毛乌素沙漠差不多就是这一期时期形成。  

垦殖使得河西走廊开始飞速荒漠化,最终到了明朝面对的就不再是河西走廊,而是河西荒漠。  

所以明朝选择经营西南方和北方也属于无奈之举,荒漠把路堵死,就算打过去也是完全得不偿失。  

明朝经营东北的结果就是经营出来了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最终成就了明槐宗之谥号。  

光幕展现的不再是那令人向往的不夜城,画面飞速掠过,能看到的是一片不毛之地。  

石头和土地裸露,生长在上面的是一看就很耐旱的低矮灌木。  

没有草原,河流细窄,人烟稀少,风尘仆仆。  

这又是跟李世民所见完全不同的陇右,他看着光幕中的荒漠。  

“终唐一朝,竟给后世留下如此之祸?”  

李世民感觉有些无法接受。  

道理似乎很简单,但又是平时都懒得去思考的。  

杜如晦叹道:  

“民伐一树只需半日,一苗成树则需十载。”  

“反之。”李世民此刻反而想的非常明白:  

“若是能抑制河西走廊那所谓的荒漠化,河西走廊便能成为大唐万世之基!”  

作为一个将军,李世民很懂补给的重要性。  

“若是河西走廊逐渐如光幕一般,则从长安至西域便需数倍粮草。”  

“反之,若是如现在一般河西有重镇有大城,百姓安居乐业,则可抽当地之民为军。”  

这两个中间的区别可太大了。  

“此事需要议一议。”李世民交代道:  

“等元正休沐后,定一灭沙之政,交由朕过目。”  

大唐皇帝陛下如今不过三十岁出头,最不缺的就是行动力。  

杜如晦房玄龄遵旨。  

长孙无忌低眉顺眼不说话,他如今是被罢状态,很懂得避嫌。  

李靖则是笑呵呵的,他一武将也不需要操心这些。  

孔明则是想起了班大家的那个感叹:  

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  

而这次光幕则是切切实实回答了:水旱之灾,正是由此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