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协同作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水陆俱进…”关羽有些怅然。  

受了光幕影响关羽已经提前接触了水军,而正是从水军角度看,才更明白这四字的威力。  

益州入荆州乃顺流而下,如水陆俱进,既可由水军输送辎重,也遣水军直插荆州腹地袭扰。  

如此后方频频告急,前线的陆逊如何能安稳固守半年?  

刘备看着陆逊写给孙权的上书也更是把头埋到桌子下面:人家怕的就是水陆俱进,结果自己反倒舍船就步,正中下怀。  

“兄长何必如此作态?”这时候也只能关羽安慰自己这个好大哥了:  

“如今我等水军已有雏形,必不复此祸。”  

“大哥你莫非和子龙一样?”张飞好奇:“兵卒越多,越不能打?”  

刘备赵云两人张口欲言,但好像又没法反驳,脸色都有点发窘。  

关羽则是瞧了眼三弟面带同情。  

陆逊的水路并进断后之法在史料中记载不多,可以综合来看。  

黄权传记载:乘流断围,南郡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  

朱然传的记载更简单:断其后道,备遂破走。  

陆逊之孙陆机夸耀夷陵之胜时说:逊比蜀兵为长蛇者,言其地狭,首尾不得相救,其势然也(刘良注解)。  

三条记载综合一下便能还原出来一个基本的真相:  

在一开始陆逊便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胜机,在刘备命水军上岸之后更是紧锣密鼓筹备自己的计划。  

探得蜀汉军营虚实之后,命朱然朔流而上,在军营燃起大火的同时直插前军后路。  

如此一来刘备的连营不仅失去效力,反而还成为了累赘,骚乱和恐惧通过连营快速传播,两军相持就此自解,蜀汉军迅速崩溃。  

“端得可怕。”庞统忍不住道: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陆逊此将,面对主公强兵不撄其锋,夷陵峡道这个战场是此将选择,决战之机亦由此战决定。”  

“从头到尾,因势制权,如此已经立于不败。”  

“庞军师你何必说这么多?”张飞总结:  

“说白了就是在哪儿打,这陆逊说了算,什么时候打,还是这陆逊说了算,那大哥如何能赢?”  

这样浅显的一说武将们倒是登时便懂了:既然是对方选定的战场,那对手就必然占优。  

“那要是和主公一般遇上这等情况如何?”众将议论纷纷。  

“修粮道,防火患,入秋之后其势自消。”关羽道。  

“令健儿日日鼓噪辱骂,觅其士气溃乱,引兵踏营。”张飞道。  

赵云则是想起来光幕此前说的那位太祖的言语,道:  

“遣一支精卒,翻山袭扰后方,迫使对方出战。”  

三個将军给了三个不同的答卷,至于魏延则没人苛求,毕竟咖位不够。  

刘备很欣慰:三个兄弟都靠谱。  

而这一切被江水北岸的倒霉蛋黄权清清楚楚的看在眼中。  

他并不知道那个“乘流断围”的吴将是谁,他只知道自己的退路已经被断了。  

黄权颇有心气也不愿降吴,只得北上降曹,晒太阳看戏半年多的曹军一脸懵逼:  

这黄权可是为刘备谋得汉中的蜀汉重臣啊,妥妥的大鱼,而且还是带了上万精兵和辎重来投降!  

曹军就这么吃着火锅唱着歌,就把今年的指标给完成了。  

这里可以额外一提的是,蜀汉同样认为黄权降曹是无奈之举。  

其子黄崇正常入朝为官,后随诸葛瞻迎战邓艾,与张飞之孙张遵一同死战殉国。  

这可真是个倒霉蛋了,但又能如何?  

“这黄权未负我,乃是我负他颇多。”刘备叹息。  

“主公遣其领军于江北防曹贼乃是信任。”庞统站出来安慰道:  

“且连营一破,主公自顾尚且不暇,如何顾得许多?”  

“其父无奈降曹,其子战死殉国。”张飞高看一眼:  

“咱们大汉,俱是好汉子!”  

“黄权此人,弘思雅量。”简雍赞叹:  

“光幕此前曾提其名,故至成都多有打听,如今为主簿。”  

“又一不得用的才俊。”刘备明白了:“刘季玉真是好命。”语气中是满满的艳羡。  

陆逊使水军断后的另外一个佐证便是刘备几乎是孤身逃回白帝城。  

冷兵器时代,军队能够成建制的消灭或者投降几乎只有后路被断这一种情况。  

典型的比如官渡之战袁绍后路被断,襄樊之战关二爷后路被断等等。  

而且纵观此战与仁川登陆战非常相像,当时的朝鲜军面对韩军势如破竹,战线被拉的非常长。  

美军从仁川登陆,依靠海陆空的协同作战直插中线切断了朝鲜军的退路,导致朝鲜军在有利的局势下迅速崩溃。  

如果不是我们志愿军的介入,朝鲜军很可能会被成建制的消灭,导致朝鲜半岛局势无法挽回。  

庞统面色狂震,但是左右观之,众人面色如常,显然早已经习惯,甚至已经左右在轻声议论了。  

“看来后世这场大战是为藩属国缘故。”黄月英蹙眉推测:  

“想是这美军之属国欲攻伐我汉毗邻之国,行那假途灭虢之旧事。只是不知这朝鲜是何处?”  

孔明回忆了一下看过的简牍,道:  

“周灭商,封纣王叔为朝鲜侯,其封地位于辽东。”  

“朝鲜其处,接中原而延于溟,半岛之称呼倒是恰如其分。”  

“武帝灭卫满而置四郡,公孙将军亡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