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张潼炼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道太极”  

“五色神光”  

“天心五雷咒“  

“血河不死身”  

“阿鼻不灭魔体”  

“天地玄黄玲珑塔”  

“先天破体无形剑气”  

“血河正法”  

“五火七宝书”  

“两极元磁剑经”  

“原始天魔经”  

“大五行混洞真经“  

“阴阳大悲赋“  

叮叮才一回复,张潼的眼前就出现一个光幕。  

好家伙,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法术和功法,老多了!  

最关键的是,那些法术和功法,名字一个比一个唬人。  

甚至张潼还在其中看到了纪余和李所修行的功法和神通。  

很显然,这些都是太素界人族的文明果实,被叮叮这个器灵暗中记录了下来。  

从最低级的引气法,再到最贴合大道的无上功法。  

从最低级的小火球,再到刷尽一切的五色神光。  

人族文明的一切,都被叮叮记录了下来。  

而对于张潼来说,那些低级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卵用,旁门之法意义也不是很大。  

因为张潼需要的并不是强大的战力,他最迫切的是升华自己的生命本质,让自身永恒不灭。  

“我的肉身已经达到化灵境,而太初骨文法的潜力远不止如此。”  

“如果不走神道路线的话,我可以一路修行到尊者境才对。”  

看着密密麻麻的功法神通,张潼对照着自己目前的状态:  

“至于太素界的元神法…”  

“如今金丹境界的法门已经完全完善了,就连元神之法也在摸索之中。”  

“所以…也是时候突飞猛进一波了!”  

数不清的神通法术摆在那里,张潼承认自己有些馋了。  

再次朝着太素界看了一眼,确认太素界的人族不会灭绝之后,张潼的精神回归到太素界宇宙的那具肉身之中。  

“周身经脉贯通,三百六十五穴窍也已经完全开辟。”  

“我现在的状态…已经算得上是入窍巅峰了,感应境界只差临门一脚。”  

感受着自己的身体状态,张潼下意识的朝着大地上看去。  

乱葬岗中沉睡的李,肉身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  

而他重塑的肉身,除了没有人族圣体的磅礴气血,光是从天资上来讲已经和自己相当了。  

“重塑过程之中,原本的玄黄之气和周天紫气,全都融入到肉身本源之中。”  

“虽然纯粹的肉身力量远不如我,却也算得上是一种独特的体质了。”  

“天生亲和一切罡煞,这算是混沌道体?”  

张潼不可置否的笑了笑,虽然明知道李出世之后,整个世界都会因此风起云涌,但是他还是将双目闭上。  

随着张潼双眼闭合,他周身凭空出现无穷无尽的煞气,煞气化作数不清的凶兽,如同万兽朝王一样将张潼拱称在中央。  

与此同时,因为炼精化气而越发强大的精神力弥漫而出,张潼第一时间就感应到了这些煞气的存在和特性。  

甚至他还感应到了煞气彼此交感中蕴藏的道理。  

感应境,就这么水到渠成了。  

“感应之后,是炼煞境。”  

“我以造物主权柄护持自身,倒是不需要担心走火入魔。”  

“不过熔炼玄黄之气一事,还需要按部就班才行。”  

张潼心中闪过李的太虚混洞真经,他开始按部就班的炼化煞气入体。  

轻盈的真气,在太虚混洞真经功法之下,开始主动捕捉对应的煞气,并且将煞气凝练到真气之中。  

凝罡炼煞,就是太素界修行体系发力的开始。  

一分真气能够熔炼数分的煞气,从此修士便能以人身御自然,打破人体本身的极限。  

张潼的真气实在是太浑厚了,即便是有无穷无尽的煞气,张潼也足足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完成炼煞的过程。  

炼煞之后,张潼体内的真气,就可以称之为法力了。  

熔炼了七十二道地煞的玄黄法力,厚重仿佛山脉不说,还有着变化万千的力量。  

“天地玄黄玲珑宝塔!”  

盘坐中的张潼忽然间掐了一个法决,体内的法力顿时运转起来,配合精神刻画出来的符文,一枚玄黄小塔就这么悬浮在他的头顶。  

小塔垂落一阵阵玄黄之气,大有着一股万法不侵的意味。  

“天地玄黄玲珑宝塔!”  

“以万物相生相克的道理,借助一口玄黄之气克尽一切法力,堪称是太素最强防御法术。”  

玄黄之气笼罩之中,张潼又并掌成刀,体内法力顿时演化成凶煞刀气,肉眼可见的斩了出去。  

“可惜没有凝练对应的天罡,不然这一门法术就可以进阶成三阴戮妖刀了。”  

“到时候天罡地煞引动北方星域的阴寒之力,化作至阴至邪的刀罡,可以做到无物不破。”  

试验了几种太素界人族中赫赫有名的神通法术,张潼也算是适应了如今体内的法力。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之后,张潼念头一动间,周身弥漫的煞气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磅礴的罡气凭空出现。  

置身在七彩斑斓的罡气之中,张潼的脸上露出凝重的表情。  

对于寻常修士来说,炼煞境界大概就是勇猛精进的顶点了。  

到了凝罡这个境界,资质是一方面因素,道心也同样关乎到修为能否进步。  

而所谓的道心,便是对天地道理的理解。  

凝罡炼煞,可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