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焚烧良田,诱敌出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建虏营地已经一片狼藉。  

横七竖八的尸体,来不及逃走,躺在地上发出痛苦低哼的伤兵。  

还有少部分选择投降,已经被捆缚住的士兵。  

赵老四和刘大虎留下两百余人看守俘虏,照顾己方受伤的士兵,其余人依然在疯狂的追击着逃窜的建虏。  

已经被打散的建虏士兵,士气跌落谷底,即便天亮了,也没敢反击,只想着尽快逃离魔掌。  

因为马群在天亮之前就被勇卫营扰乱驱散,他们只能用两条腿奔逃。  

可已经占着主动的勇卫营,却在赵老四和刘大虎的带领下,先花些时间驯服了一些躁动的战马,然后骑上战马去追击残敌。  

磨刀不误砍柴功,四条腿的战马迅速的带着勇卫营士兵追上了它们之前的主人。  

于是,建虏逃亡之路也是充满血泪。  

叶臣早已经脱掉了沉重的盔甲,就为了能够快些逃跑。  

可是勇卫营骑着战马穷追不舍,他东躲西藏,最终只得躲进一条臭水沟,一直挨到天黑才躲过一劫,然后一路逃到锦州。  

最终,被勇卫营击溃的建虏有四千人左右,加上叶臣派出偷袭失败的八百余人,建虏的五千骑兵仅仅一个晚上便彻底失败,只有不到一千人陆陆续续的回到锦州。  

明军进入辽东后的第一次大战,建虏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消息传到在辽阳坐镇的多尔衮这里,他脸色极其难看,立即急调郑亲王济尔哈朗入锦州坐阵。  

因为锦州、松山、大凌河这条宁锦防线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几城若失,明军便可长驱直入,进入辽东腹地。  

叶臣新败,明显不适合再担任守城主将。  

而且第一仗就如此大败,不加严惩,如何服众?如何震慑诸将?  

一般人恐怕也无法降服叶臣,但郑亲王济尔哈朗是绰绰有余的。  

济尔哈朗不但威望很高,而且战功卓著,是坐阵锦州非常适合的人选。  

当然,合适的人选还有其他人,比如多铎、谭泰等人,但是这些人是他多尔衮的兄弟或亲信。  

这么重大,危险性又高的任务,自然是优先考虑济尔哈朗这样的对手。  

济尔哈朗抵达锦州之后,第一时间便拿下了叶臣,并公开处死。  

一个固山额真,说杀就杀了,这不但是多尔衮的意思,济尔哈朗自己也是非常赞同的,他必须通过此举来竖立权威,并震慑其他人。  

不然,接下来的防守将会更加艰难。  

可是反观明军这边,沈浪并没有趁机快速进军,而是稳步推进,沿途占领建虏放弃的堡、驿、铺等据点和小城,甚至还在宁远进行了一番休整。  

推荐下,我最近在用的看书app,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  

济尔哈朗不知道沈浪打的什么主意,但他不敢大意,派出大量哨骑、探子探查各种消息。  

即便这些哨骑和探子在与锦衣卫的对抗中损失惨重,他也没有停止,因为他需要这些眼睛。  

从七月十日开始,沈浪才率领大军姗姗来迟,陆续兵临塔山、松山、锦州。  

这里一线是当初大明精心打造的宁锦防线,就是为了抵御满清的步步紧逼。  

可随着松锦大战的惨败,大明倾国之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除了孤城宁远,大明在关外的城池悉数被占。  

这一战,可以说是大明永远抹不去的伤疤。  

如今,大明精锐又重新打回来了,只不过满清却利用这些坚固城池来抵御大明精锐的前路。  

几年前的松锦大战,大明精锐十三万,满清精锐十一万。  

现在,沈浪率大明精锐二十万,满清却只有不到五万,兵力相差悬殊。  

倒不是满清无法聚集更多的兵力,而是多尔衮没有做好与沈浪决战的准备,也不想与沈浪在松锦一带决战。  

所以,他不敢倾巢而出,能给济尔哈朗四五万的兵力已经是极限。  

正因如此,济尔哈朗只敢据城而守,不敢出城与沈浪在外野战。  

沈浪将大军分成几部,任命刘文秀为攻击塔山的主将,率军四万五千围城。  

任命吴三桂为攻击松山的主将,率军五万三千围城。  

任命李定国为攻击锦州的主将,率军五万八千围城。  

同时,任命周遇吉为东路军主将,率领两万两千骑兵从松山和锦州之间穿过,绕过广宁右屯卫直接深入辽东腹地。  

而这两万两千骑兵,其中有一万两千是勇卫营,五千是关宁军,另外五千是抽调的其他精锐。  

可以说,周遇吉率领的这支军队,是沈浪这支大军中精锐中的精锐。  

居然冒险深入辽东腹地,自然是沈浪有更大的图谋,那就是尽可能的毁坏建虏的所有作物。  

这也正是沈浪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兵辽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辽东的作物成熟时间大概就在七月底到八月初左右。  

若是粮食还未收割就被毁了,那对满清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粮食可都是在城外,若是想保护这些粮食,那么就必须出城阻止周遇吉的行动。  

这虽然不是围点打援,但与围点打援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大凌河、广宁右屯卫等城池的建虏虽然看到了周遇吉的行动,却不敢盲目的出城阻止,因为他们知道明军的目的。  

若是盲目出击,不但无法阻止周遇吉的行动,反而还会中了圈套,得不偿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