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摩托罗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梁航宇出生于1997年9月1日。  

那一天,梁天就没有在他的身边。  

倒也不是说,梁天是个特别不负责任的父亲。  

梁天是有着一系列迎接新生命的计划的。  

第一次当父亲,怎么都是激动的。  

奈何梁航宇整整比预产期提前了十天。  

这也打了正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的梁天一个措手不及。  

他原本是想要在结束任务之后赶回去陪老婆生产的。  

梁天说,梁航宇出生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的航天飞速发展的时候。  

梁航宇出生前的11天,马布海1号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走出至暗时刻,重启国际商业发射。  

在这之后,影响马布海1号的国际商业保险的问题,不再成为中国国际商业航天发射的绊脚石。  

然而,航天是尖端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到了这个时候,一次火箭发射,光能把一颗卫星发到天上,已经不够了。  

全球卫星发射技术,已经进入到了一箭多星的时代。  

一箭多星刚好是梁天在上海航天八院的研究方向。  

从1990年给亚洲一号当特装车司机,到1997年以科研人员的身份,亲身参与摩托罗拉公司两颗铱星模拟星的一箭双星发射。  

航天人梁天,花了七年多的时间。  

他当时还只是一個非常初级的科研人员,铱星什么时候发射,并不能由他来决定。  

一来是这个发射梁天不得不到场,二来是梁航宇比预产期提前了十天,两个原因加在一起,造成了梁天没办法亲眼看着梁航宇出生。  

中国航天飞速发展的阶段,梁天也在飞速成长。  

从出生那一次开始算,也不知道怎么的,但凡属于梁航宇的重要时刻,梁天总是有没有办法离开岗位的特殊情况。  

父爱缺失就这么伴随着梁航宇的成长整个过程。  

梁航宇小的时候,是很崇拜梁天的。  

稍微大了一点,因为一次次期待过后的一次次失望,梁航宇和梁天之间就有了一些隔阂。  

倒也不是说父子关系有多差。  

再怎么说,梁航宇也是子承父业,从大学开始,学的就是航天相关的专业、  

但肯定不是那种像朋友一样相处的亲密父子关系。  

两颗铱星模拟星发射成功之后,紧接着就要发射正式的铱星。  

从试验到正式发射,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计其数。  

错过了梁航宇的出生,梁天就想着要给他办一个百日宴。  

梁天加班加点,拼命搞科研。  

摩托罗拉铱星从试验到正式发射的间隔,好巧不巧的也差不多是100天。  

准确来说是98天。  

按这个时间来算,梁天是能赶上百日宴的。  

但发射之后还有总结报告。  

摩托罗拉公司找我们发射可不是只有两颗铱星。  

第一份合同就有六颗,因为像梁天一样的科研人员把问题解决的足够好,每一颗铱星都被精准地送上去了,后续又签了更多颗。  

铱星计划,对于梁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能够参与铱星计划,对于梁天来说,并不仅仅只是发射卫星。  

对于梁天来说,这是一个打开眼界的机会,也让他明白了,设计任何一个计划,都必须要顺应时代。  

这个顺应,滞后不行,超前也不行。  

摩托罗拉是一家手机公司,在鼎盛的时期,只有另一家巨头诺基亚能够与之比肩。  

从智能手机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很多都没有听说过这两个品牌。  

这两个巨头后来都没有发展好,说来也是难兄难弟。  

这对“兄弟”没有发展好的原因,又是彻底相反的。  

诺基亚没发展好,是因为太过保守没有跟上智能手机的时代。  

但好歹,也还在慢慢努力适应。  

摩托罗拉却是在智能手机时代来临之前就直接破产了。  

导致破产的原因,是过于超前。  

而这个超前,又非常具体的归因于铱星计划。  

从计划本身来说,摩托罗拉在1987年提出,并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付诸实践的铱星计划,其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革命性的计划。  

这个计划是干什么的呢?  

铱原子有77个电子,铱星计划,顾名思义,就是要发射77颗卫星,组成近地卫星通信星群,让人类进入卫星移动通讯时代。  

更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用手机打卫星电话。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是2020年代的尖端手机?  

从人类有手机开始,一直到2020年代中期的尖端手机出现之前,移动通讯都是彻底依赖基站的。  

2020年代,除了特别偏僻的地方,基站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区域。  

这个时候,拥有一台可以打卫星电话的手机,更多的是用来应对极端情况。  

铱星计划从一开始,想的就不是极端情况,而是绝对情况。  

摩托罗拉提出这个计划的1987年,地球上的基站还少的可怜,手机通讯能够覆盖的区域也很有限。  

铱星计划旨在从根本上上解决基站覆盖的问题。  

主打一个只要能看到天空的角落,就能用手机打电话。  

如果90年代的铱星成功了,人类随手就能用手机打卫星电话的时间,至少会提前三十年。  

铱星后来真正发射的是66颗,比原计划少了11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