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悲呼如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横风猎猎,‘曹’字大旗如云海,遮蔽汴京城外旷野的大地。  

整齐的步卒士气高昂,推着火炮缓慢前进。  

“哈——哈——”  

高呼声似海潮,远在汴京城下都能听见。  

二十万禁军囤集在此,无不为之高昂气势所震动,那是发自骨子里的自傲,只透着一句话:  

战无不胜。  

朝阳门外,军阵之前。  

几十匹大马列在前方,种师道、宗泽、韩世忠、刘锜、张所、张叔夜等大宋名将。  

尉迟虎、尉迟英、岳进余、徐宁等门阀世家子弟。  

还有年过七十的周侗、未曾及冠的岳飞等等忠烈之辈。  

整整齐齐的站在军阵前方,杀气冲九霄,却难掩其悲壮。  

奢华的马车行走在汴京城外的郊野上,两千黑羽卫护卫周围,三百多门火炮罗列前方,已经到了汴京十里的距离,禁军的前锋只能看到海潮般的人影,蜀军这边却是可以直接炮火覆盖了。  

曹华身着银色武服,手持雪白佩剑,斜依软榻,眼神平淡。  

轻轻抬手,十万蜀军陆续停下,肃杀之意冲天而起。  

只需要他一声令下,六百余门火炮齐发,足以在兵马冲过来之前,打散本就惶惶不安的禁军。  

战船整齐排列在广济码头外,上面的巨炮可以直接覆盖半个外城。  

横飞萧索,吹过双方的军旗。  

百万人口的汴京城,或许是第一这么安静.......  

“将军,冲吧!”  

“火炮一响,我等便没有机会了。”  

“再让曹华往前,火炮便能打到内城,汴京数十万百姓....”  

愤怒而焦急的声音,在数十位将领之间响起。  

尉迟虎身着铠甲,手持一杆马槊,只是略显悲伤的望着极远处的那辆马车。  

曾经装疯卖傻,他这京城第一纨绔,和京都太岁成了唯一的朋友。  

知道曹华有一天会造反,也曾想过曹华事成后带着尉迟家改换门庭。  

可他毕竟姓‘尉迟’,祖上和大宋开国皇帝乃结义兄弟,两百年赫赫功业尚在,享赵氏两百年恩惠,岂能在危难之时,弃赵氏与不顾。  

眼见‘曹字’大旗布满旷野,军队停下开始准备。  

尉迟虎轻轻叹了口气,看向旁边的诸多将领。  

死守迟早被炮火轰平,唯一的法子就是率军出击,冲到蜀军之中,让火炮失去作用。  

可冲过这几里的距离,要死多少人,多少人会溃逃,谁都说不准。  

可能还没冲到‘曹’字大旗之前,禁军便溃不成军,只剩下他们这些有心无力的将领。  

但有些事情,还是要去做的。  

分析局势权衡利弊,是文人干的事儿。  

身为武人,就是该活的时候殚精竭虑,该死的时候义不容辞。大宋武人地位低,饱受压迫,可到了这种时候,能站出来赴死的,还是只有武人。  

踏踏——  

马蹄声响起,穿过了朝阳门和步卒云集的军阵。  

所有禁军都回过头。  

一身金甲的赵辙,手提金刀,纵马飞驰过箭如海潮的军阵。  

身后十几位老臣子,披着从开国时传下来的铠甲,手持在家里放了百年的兵刃,面容肃穆跟在大宋天子的后方。  

再往回是诸多臣子的子侄,百余人热血高涨,纵马冲过了朝阳门外的青石大道。  

“哈——哈——”  

禁军先是错愕,继而血气高涨,军阵之中,发出海潮般的呼喝声。  

御驾亲征,帝王亲自陷阵冲锋在前,足以让任何兵马气势攀升至顶点。  

诸多将领见到天子,脸色微变,本想驱马前去制止,可走出几步,却又停了下来。  

此时的感觉,可能是欣慰吧。  

种师道驱马拦住了道路,躬身道:  

“还请圣上坐镇皇城,此地有老臣在即可。”  

赵辙双目如同雄狮,打量着诸多将士,朗声道:  

“种将军携军驻守于此,讨伐曹贼,朕去即可。”  

此话一出,诸多将领皆是错愕,急急上前阻拦。  

种师道听闻此言,已经明白了赵辙的想法,沉默许久,除了一声轻叹,再无说辞。  

二十万禁军和曹华十万蜀军血战,面对六百余火炮,能不能打赢谁都不敢定论。  

但一旦炮火响起,禁军的伤亡有多大难以预料,汴京会变成什么样也不敢去想。  

在场无数忠肝义胆的将领,敢现在站出来的,皆是大宋军伍的支柱,战场上刀剑无眼,全部战死,即便打退了蜀军,又用什么去挡金兵,用什么去挡有西蜀、江南作为兵源的曹华卷土重来?  

种师道知晓这个情况,才迟迟没有下令冲阵,再等什么,其实他也不晓得。  

赵辙身披金甲,在诸多将士之前扫了一圈,朗声道:  

“我赵辙命当如此,只可惜继位一年,未曾将大宋从悬崖边上拉回来。  

日后望诸位将士以天下百姓为己任,若荡平辽金之强敌,别忘了告知我一声。”  

“驾——”  

一声呵斥,烈马长嘶,踏过汴京城外的旷野。  

赵辙一袭金甲,提着配刀,朝着几里外的军阵疾驰而去。  

文武朝臣,世家子弟,江湖义士,在长声嘶吼之后,驾马紧随其后。  

“哈——哈——”  

禁军蠢蠢欲动,高呼声直冲九霄,死死握着手中强弓劲弩,无数人泪水滴在铁甲上,恨不得马上跟随冲锋上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