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3【佛道双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听项南这么说,宁采臣长叹一口气。  

他明知傅清风并非聂小倩,但是因为二人同样的相貌,让他的确很难不心生绮念。  

只是傅清风自小指腹为婚,已经许配了世交马家,听说一个月后就将过门。  

所以就算他想如何又能怎样,他还能毁掉这门婚事不成?倒不如回到家乡去,靠着思念小倩度过余生。  

“宁兄弟,别担心,这件事交给我办。”项南摆摆手道,“我们昆仑派擅长望气观运,我一眼就看出,傅小姐的姻缘正应在你身上,如果她嫁给马家反倒不妙。”  

“当真?”听项南这么说,宁采臣也重新鼓起希望。  

项南点点头。  

随后他便找到马家,告知他家儿子与傅清风是前世孽缘,一旦结合势必家宅不宁,家运衰败,不出一年,满门横死,鸡犬不留。  

听项南这么说,马家哪还敢迎娶傅清风,当即选择退婚。  

傅天仇也听项南劝,知道女儿嫁到马家,也会运势相冲,命格相克。轻则整日口角,家宅不宁;重则冲撞太岁,满门横死。  

因此他也接受了马家的退婚。  

随后,宁采臣主动来傅家提亲,并表示可以入赘傅家。  

他因为伏魔有功,也被皇帝封为一等县男之爵,约等于五品官。虽然相较一品大员,略显寒酸。  

但毕竟也有一份恩情,因此傅天仇也痛快答应了这桩婚事。  

皇上听闻此事,都很高兴,特地下旨玉成此事,还颁下两口金猪以示庆贺。  

一月之后,同一天,项南与宁采臣一同娶亲。  

宁采臣迎娶傅清风,项南迎娶傅月池。  

傅月池对于嫁给项南也很满意。  

一来项南道法高强,法力无边,而女子都有慕强之心,自然心生仰慕;  

二来项南丰神俊朗,玉树临风,论长相也是一等一的。傅月池对其也早已倾心。  

因此如今嫁给他,自然称心如意。  

傅清风对于嫁给宁采臣也不抵触。  

虽然她们相识才几天时间,但是她看得出来,宁采臣是个拥有赤子之心,有情有义的好男人。  

而且星眉朗目,唇红齿白,是个虽出身寒微,却风度翩翩的俊公子。  

比不知根底,不知相貌的马家公子强多了。  

结婚之后,宁采臣留在傅家,项南则留在国师府。  

燕赤霞在喝完二人的喜酒后,选择回到兰若寺继续闭关。  

按他的说法,人的世界太复杂,鬼的世界黑白分明。所以与其跟人在一起,他更愿意跟鬼在一起。  

之后,项南开始辅佐皇帝重振朝纲。  

他提出任人唯贤、广施仁政、禁绝恶政、开源节流、赈济灾民、讨伐贼寇等诸多善政。  

但这些善政,这个昏君其实并不想做。  

他只想着酒池肉林,夜夜笙歌,甚至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封项南为国师,也不想着他匡扶社稷,造福黎民,就是想着项南帮他炼丹罢了。  

因此当项南提出轻徭役,薄赋税,开源节流的时候,皇帝是老大不愿意的,根本不想颁布旨意。  

眼见于此,项南也不客气,直接命卓越附身在皇帝体内,帮他处理朝政。皇帝再不愿意,也只能任由项南安排。  

而项南处理国事是一绝,毕竟不是第一次做皇帝。  

很快一道道圣旨颁下,一条条仁政推行开来。  

诸如提拔贤臣,贬黜奸臣。重用像傅天仇这样的刚直耿介之臣,贬黜那些贪赃枉法、尸位素餐的官员。将这些官员或贬官,或罢官,或抄家;  

诸如减免百姓的赋税、徭役,并开仓赈济灾民;诸如清理冤假错案,并且严正法纪,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以此还百姓以公道;  

诸如清剿贼寇,还百姓以太平;诸如兴建学校,教化百姓,让百姓有文化,有道德,而不再是自相迫害。  

《倩女幽魂》世界之所以如此混乱,就是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  

皇帝昏庸残暴,官员贪赃枉法,百姓民不聊生,怨气滔天,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妖魔邪祟。正所谓,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因此项南才重振朝纲,严肃法纪,扶大厦之将倾。这样一来,也能让这世界的秩序重新恢复。  

除了拨乱反正,整肃纲纪之外,项南还特地到处抓捕妖魔邪祟。  

这样一来可以还百姓以太平,二来还可以用妖魔邪祟炼丹,可谓一举两得。  

而天下间的妖魔邪祟,并不是都像树妖姥姥、普渡慈航、黑山老妖那么强横,大部分都是小妖怪,实力没那么强,在项南面前,几乎不是一合之敌。  

因此,项南轻而易举,便抓到了许多妖魔邪祟,随后通通丢入炼丹炉内炼丹。  

它们单个的法力是小,但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炼出的丹药依旧十分大补,对项南来说仍是难得的好药。  

项南吃了这些丹药之后,功力也是大大增强。  

除了匡扶国家社稷之外,项南自己也开始修炼《五炁朝元经》、《太乙渡厄符箓》和《南无宝相如来经》。  

《五炁朝元经》就是凝聚五行之力,达到五炁朝元的境界。而五炁朝元,就是天仙之境,是比神仙更高的境界,相当于佛家的罗汉果位。  

《太乙渡厄符箓》记载了许多神符,每一道神符的威力都非常强大,远在《遁甲符应经》之上。  

诸如太上斩妖符、五雷镇煞符、青龙镇宅符、朱雀焚阴符、傀儡替身符、九幽招魂符、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