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5【大婚之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转眼来到十月,贾政再次上表,请元春回家省亲。  

其实原本皇上答应,元春可以每年回家省亲一次。  

但前年她身怀有孕,不宜出宫;去年又赶上国丧,自然又不能出宫。  

如今皇子已然降生,而国丧也已除去,因此贾政才上表,希望请元春回家省亲。  

皇上自然很快恩准,并定在腊月十五,皇后再次回家省亲。  

贾家随即开始动作起来,重新整修、粉刷大观园,为元春省亲做准备。  

本来王夫人还想派人再去扬州、苏杭购一批小戏子。毕竟之前那些戏子,因为国丧的关系,全部都解散了。  

芳官、葵官、蕊官、藕官等,都已经近两年没学戏,没唱戏,就算还有些基本功底子,怕是也很难应酬皇后。  

再加上如今就她们七个,人也不全,倒不如重新买上一支小戏子。反正贾家有的是钱,又何必吝惜呢。  

不过项南却制止了她的主意,“我知道太太想给姐姐最好的,不过犯不上再买一批小戏子,交给我就好了。”  

“交给你?宝玉,你有主意?”王夫人疑惑的问道。  

项南点了点头,“我会圆光术,别说是一班小戏子,就算是月里的嫦娥,我都有本事请下来。”  

听他这么说,王夫人方才罢了。  

腊月十五,元春终于再次回家省亲。  

此次回家省亲,搞得比上次还要隆重。  

原因也很简单,元春现在不仅是皇后,还是太子之母,地位比之前更加巩固,所以自然要大肆庆祝。  

因此贾府内外张灯结彩,奢靡至极。  

元春再见到贾母、王夫人、项南、王熙凤等,自然也是高兴之极,泪眼婆娑。  

虽然平时王夫人、王熙凤等能去宫里请安,平时还能靠双面镜联系,但终究不比在自己家舒服。  

闲话一番家常之后,便开宴看戏。  

项南当即使出圆光术,刹那间,就有十数位仙女从天而降,为元春表演歌舞。  

这些仙女各个美艳无双,超凡脱俗,舞蹈矫若游龙,歌声余音绕梁,表演的尽善尽美,把台下众人都看傻了眼。  

众人也都是第一次见识如此奇景,个顶个的赞叹不已。  

像贾珍、贾琏、贾蓉、薛蟠等没出息的,更是看得眼睛都直了。  

只觉得这些仙女当真是国色天香,堪比月里嫦娥,恨不能上去一亲芳泽才好。  

一直到了晚上时候,元春才兴尽回宫。  

临行之前,再三嘱托贾母、王夫人、贾政等要好生安养身体,嘱咐项南多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不可仗着自己神仙的身份胡来。  

又嘱咐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多看《女诫》、《列女传》等书,好好学学先贤的智慧,将来好相夫教子,孝顺公婆。  

腊月过后便是春节。  

贾家自然另有一番热闹。  

而等春节过后,便是项南与林黛玉的大婚。  

他们一个世子,一个世子妃,大婚是要大操大办的。  

至于史湘云、薛宝钗则是侧妃,因此不需要大操大办,到时候,用轿子抬入世子府就是了。  

项南和林黛玉大婚之事,不只贾家、林家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就连皇上嘉兴帝、皇后贾元春都赐下了重礼。  

到了婚礼当天,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宾客盈门,人山人海,整个宁荣街都堵得水泄不通。  

项南择吉时迎亲、拜天地、入洞房,一切都是依循有旧例。不过由于项南的身份不同,所以格外隆重些。  

拜过天地,又向贾母拜了四拜,跟着又拜了贾政、王夫人,随后项南、林黛玉被送入洞房。  

项南用秤杆挑开林黛玉头上的盖头,只见她一身大红嫁衣,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越发彰显绝代之姿容,稀世之俊美。  

项南尽管阅女无数,此刻都不由得呆住了。  

林黛玉见他怔怔的看着自己,也不自觉的脸红起来。  

“妹妹穿这一身嫁衣真好看。”项南笑着夸赞道。  

“哥哥穿这一身新郎官的衣服也好看。”林黛玉也羞答答的道。  

“自从五年前见到妹妹那天起,我就知道今生非妹妹不娶,如今果然随了心愿了。”项南又道。  

“当真?”听他这么说,林黛玉也有些吃惊。这还是她第一次听项南剖白心迹。  

“自然。其实妹妹与我是一对天生的恋人。”项南解释道,“妹妹前生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一株绛珠仙草。  

我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每日为你浇水灌溉。后来你受日精月华,修炼成人,化为女形,感念恩德,与我相恋。  

但仙界不允许男欢女爱之事,因此你我才下界为人。你因为受我浇灌之恩,所以发誓今生以眼泪归还。等你眼泪流尽之时,也就是你我重归仙界之日了。”  

“原来如此。”林黛玉恍然大悟,难怪她一开始见项南,就觉得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而且也难怪癞头和尚告诉她,“若要病好,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原来是有这段因缘在。  

她继而又是感动,又是高兴。  

其实,林黛玉早就对项南动情了。  

一来项南的确不俗,不仅长相帅气,才高八斗,而且有一颗赤子之心。  

关键待女生也很好,对谁都是以礼相待,哪怕对袭人、晴雯等丫鬟也是如此,呵护有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