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2【风流云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转眼来到十二月,世子府大体上已经建成,但其实房间里还缺少古董文玩、陈设家具、花草树木、虫鸟鱼兽等等。  

另外像丫鬟、仆从等也该筹备。  

好在贾府从宁荣二公起就购买了不少的家奴,如今这些家奴也已经繁衍了五六代之多。  

这些家奴的后代,生下来就是奴籍,被称为“家养的奴才”。  

他们生下来就是贾府的人,一生一世都跟贾府绑在一起。  

当然如果赶上主子宽仁,就能削去奴籍成为自由民。不然的话,就一辈子都是奴籍。  

当然,虽然他们身在奴籍,但不代表就能到贾府当差。  

事实上,贾府主子少奴才多。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之下,很多家生子是捞不着进贾府伺候的,只能在家里闲待。  

就像柳嫂的女儿柳五儿,眼巴巴的要进大观园伺候宝玉,结果一直都没有捞着机会。  

因此如今世子府落成,要招奴才、丫鬟,贾府的那些家生子全都削尖了脑袋,一门心思就想挤进去。  

因为进去当差就能领一份月钱,大丫鬟就有一两银子,小丫鬟也有五百钱,足够养家的了。万一要是成了管事、管家,那就更不得了了。  

或者被主子看中,提拔成了姨娘,那就更是一飞冲天。所以那些家生子踊跃报名,简直要抢破头的。  

不过项南并不准备在世子府全用贾家的家生子。  

原因也很简单,家生子并不意味着好用。  

家生子都是祖辈就当差,经过一辈辈熏陶,早就养成了奸懒馋滑、偷鸡摸狗、中饱私囊、捧高踩低等癖好,也就是所谓的“老油子”。  

就像赖大、赖升、周瑞、吴新登、林之孝…这些全都是家生奴才,可是一个比一个不省心。  

因此项南只准备选一批老实忠厚本份的家生奴才、丫鬟,其他一律从外面买。尤其丫鬟,更要选绝色的。  

因为世子府的丫鬟,将来都有资格成为他的妾室。既然如此,自然是越漂亮,越伶俐越好,再多美女都不嫌多。  

转过年来,太妃的国孝除去之后,贾家、薛家、王家、史家,乃至京城许多大户人家都忙着办喜事。  

贾家是办迎春的婚事,将她嫁给一等伯牛继宗的二儿子牛书烨。  

牛书烨为人老实,虽然出身名门世家,但并未沾染那些坏风气,相反知书达理,温文尔雅。  

因为他是二儿子,未来没有机会袭爵,因此他一直都在读书,考科举,如今已经考中了秀才,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为了迎春嫁过去之后能享福,贾家特地为她准备了一笔丰厚的嫁妆。到时候,就算牛书烨科举不利,他们一家也照样能过比较不错的生活。  

王子腾的女儿则嫁给了保龄侯史鼐的公子,如此一来,两家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了。  

书中,王子腾、史鼐一直官运亨通。  

王子腾先后任京营节度使、九省统制、九省都检点,后四十回甚至当了内阁大学士。而史鼐除了是保龄侯之外,也外放做了一位大员。  

所以,王家、史家的势力是蒸蒸日上的。  

相比起来,贾家虽然一门二公,但只有贾政有实职,不过是五品的工部员外郎。  

而贾赦、贾珍虽然有爵位,却是没有实职的,因此手上没什么权力,只能在自己家作威作福罢了。  

也因此王家、史家都没有跟贾宝玉联姻的打算。  

史湘云年纪比贾宝玉还小,说得是王孙公子卫若兰。而王子腾的女儿嫁的也是史家的公子,而没有跟贾宝玉说亲。  

当然时移世易,现在是不同了。  

薛家是为薛蟠、薛科办婚事。  

薛蟠迎娶的是夏金桂,薛科迎娶的是邢岫烟,可谓双喜临门。  

只是他两人的婚事,都是在贾府办得,结婚之后也依旧住在贾府东北角的院落中,就显得有点不寒酸了。  

毕竟薛家怎么说也是四大家族之一,结婚却连个婚房都没有,还要借住在亲戚家,在古代也是很不寻常的事。  

由此也可见薛家真的是衰落了,连个像样的宅子都建不起来了。  

也因此薛宝琴跟梅家的婚事,就遭遇了挫折。  

梅家迟迟不来下聘、纳征、请期,就这么把薛宝琴晾在这儿,不说退亲却也不说迎亲的事。  

把薛姨妈气的要死,只是她自己无力回天,因此只好求助于王夫人。  

毕竟薛家如今全拿不出手,而王家又向来不理会薛家,如今之计只有仰仗贾家。不然这桩婚事真的完了,薛家就彻底没脸了。  

最后还是贾母老成,给王夫人出了个主意,让她认下薛宝琴为义女。如此一来,薛宝琴就成了荣王王妃的女儿,自然就有资格嫁给梅翰林了。  

果然王夫人认下薛宝琴之后,没两天,梅翰林家就派人纳征、请期。如此前倨后恭,令人可发一笑。  

到了四月份,薛宝琴正式出嫁。而李婶也带着李纹、李绮出了大观园。  

毕竟她们姐儿俩也到了说亲的年纪,总在亲戚家住着,进出都不方便,哪里适合说亲。  

如此一来,大观园中就去了五个人,只剩黛玉、宝钗、湘云、探春、惜春、李纨六人。相比之前热闹时,可是冷清了许多。  

不过姐妹们目前也顾不上这些了,原因也很简单,明年今日,除了惜春之外,她们也都要出嫁了。  

这一年时间,她们也要为出嫁做准备,因此也实在没多少时间玩了。  

五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