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0【贾氏家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贾府除了宴请诸位男宾之外,内宅也同样宴请诸位女宾。  

四王八公、世交好友家的夫人,朝中文武百官家的诰命…也都来相贺,因此不仅外面热闹,内宅同样热闹。  

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尤氏、王熙凤、李纨、秦氏(秦可卿)等自然也都忙着陪客。  

而酒席宴上,自然而然就谈起了儿女的婚事。  

比如元春已近十八岁,原本人在宫内没办法谈婚论嫁,但如今既然已经出了宫,自然人人都想问她的婚事。  

尤其贾家现在飞黄腾达,父亲贾政受封荣王,有半朝銮驾。亲弟弟更是神仙,法力无边。谁家娶到这样的姑娘,就等于是抱住了贾家这条大粗蹆,因此自然踊跃。  

好几家夫人都隐晦的提出,希望元春可以嫁给自家子弟。  

贾母、王夫人自然也知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道理,而元春也的确到了说亲的时候,自然也留心帮她选着。  

其中颇有几家不错的,四王八公中,就有好几家子弟不俗。  

眼见元春如此抢手,怕是抢不过其他家,众人又把目标看向迎春、探春姐妹。  

这两姐妹原本不好说亲。  

因为她们二人都是庶出,在古代讲究嫡庶尊卑,庶出的子女就不好谈婚论嫁。  

王熙凤就曾经慨叹,探春命薄,不是太太肚子里出来的,将来谈婚论嫁时,会被人挑剔嫡庶。  

再加上贾家已经衰落,贾赦只是一等将军,贾政也只是五品官,因此导致迎春、探春在贵族阶层中并不好找对象。  

最终迎春嫁的孙绍祖,是一位京城兵马司指挥,不过是六七品的芝麻小官。而就是这样的小官,就敢不看贾府的面子,将迎春虐打致死,可见迎春有多不受待见。  

而探春更是自始至终无人说亲,最终被南安太妃收做义女,被迫和亲海外,从此飘零天涯。  

但现在时移世易。  

贾赦如今是一等公,贾政更是一字并肩王,家世明显要显赫得多。即便在贵族阶层,也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更关键是贾家还有一位神仙,这位神仙本事大极了,擒拿一国的皇帝都易如反掌,这使得只要他存在一天,贾家就不可能衰落。  

而项南今年才十三岁,保守估计,至少活七十岁不成问题,那贾家还有近六十年的辉煌,足以支撑三代。  

如果项南学王莽、曹丕、司马懿、赵匡,来个黄袍加身,那就更不得了了。所以总的来看,如今娶贾家的女儿绝对算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毕竟贾家如今正冉冉升起,现在联姻正好抱上粗蹆。而过了这个村儿,可就没这个店了。因此一向不受捧的迎春、探春也受到了不少青睐。  

当然婚恋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还是项南。  

虽然他今年才十三岁,本不着急结婚,更不着急定下婚事,但谁让他身份显贵呢,就算是万岁爷都不及他万一。  

这样的人物,哪家女儿要是嫁给他,那不擎等着飞黄腾达嘛。因此席上便有好几家人家试探着问项南的婚事。  

但却被贾母一一挡下了,“这孩子命中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们都帮忙打听着,不管她根基如何,只要模样、性格配的上就好。”  

热热闹闹的宴会,一连办了五天,才终于结束。  

宴会结束之后,贾府也终于清净下来。  

项南也找到贾政,跟他商议贾府改革的事。  

“父亲,咱们贾家要想长长久久,昌盛兴隆,就必须兴利除弊,防微杜渐。否则的话,继续吃喝玩乐、嫖猖聚赌、挥霍无度、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终有一日必有报应。”项南向贾政道。  

“你说得对,决不能如此。”贾政点了点头,“那你说应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先订立家法,树立规矩。国有国法,家有家法,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设了家法,才能约束众人。”项南提议道。  

贾家有贵族通用的礼仪,但却没有相应的家法约束,因此主子不像主子,奴才不像奴才。  

迎春的奶娘敢公然将她的首饰当掉,负责守夜的婆子敢公然聚赌,迎春的丫鬟司棋在大观园与表哥私会…  

“有道理。”贾政一听,点了点头,“我素日忙于公务,疏忽了家中琐事,以致弄得如此不堪,连祖宗在天之灵都担心。如今必定要制定严密的家法,以便好好地约束众人。”  

项南随之将自己拟定的《贾氏家法》呈给贾政,“这是我拟定的家法,老爷请过目,看看有无疏漏。”  

贾政接过来一看,就见家法并不多,总共只有二十条。其中十条是约束主子,十条是约束仆人的。  

约束主子的家法有,严禁嫖猖,严禁聚赌,严禁放贷,严禁养外宅,严禁养峦童,严禁包揽诉讼,严禁巧取豪夺等等。  

贾家主子除了贾政、贾母、王夫人等少数人外,大部分主子都不检点。  

贾赦一把年纪还为老不尊,不仅要强娶鸳鸯,甚至要抢夺石呆子的扇子;贾琏也是寡廉鲜耻,好色成性。亲生女儿生痘疹,生死难料,他还有心思勾搭女人;  

王熙凤不仅放贵利贷,还包揽诉讼,为了三千两银子,破坏金哥的婚事,害了两条性命;贾珍对自己的儿媳妇儿下手;贾蓉对自己的二姨、小姨下手…  

也正因此,这些人下场都不好。  

八七版《红楼梦》结局,贾赦、贾珍、贾琏全被砍头,贾政也被流放。王熙凤惨死狱神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