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6【战争动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项南都在稳扎稳打的推广自己的信仰,积累自己的神力和实力。  

为此,他还慢慢收回其他神明的祭祀权力,诸如太阳神阿蒙、天空之神荷鲁斯、死神阿努比斯等等。  

本来埃及所有的人,无论法老、贵族,还是平民、奴隶,都可以祭祀这些神明,向祂们献上贡品。  

这些神明的神庙也遍地都是。  

但项南下发旨意,不再允许平民、奴隶、贵族祭祀这些神明,而只有法老可以。  

就像古代中土,只有皇帝才准许祭祀天地,其他王公大臣一律不许。  

如此一来,这些神明的神庙数量锐减,从之前遍布埃及,变成只有在底比斯才有。而这样的话,信徒们想祭祀神明也没办法,信徒数量自然会不断的减少。  

相反,财神庙却是越建越多,短短两年时间,从刚开始只有二十多座,慢慢扩大到了三百多座,增长了十多倍。  

其他神明的祭司,都转成了财神的祭司,属于是跳槽了。  

神庙增加,信徒增加,也使得项南的神力大幅增长,就连他的神国都有原先的一小点,扩大到足有足球场那么大。  

其实项南完全可以把神国再扩大些,但扩大神国需要耗费大量神力。在此时的他看来,纯粹是浪费。  

而这两年,项南的神国也来了一些信徒的灵魂。  

他们都是财神的忠实信徒,死后就来到了项南的神国。  

而身为财神信徒的他们,也基本都是钻钱眼里就拔不出来的财迷,进到神国之后,直接抱着那些金银珠宝就不撒手了。  

他们不需要吃喝,不需要玩乐,只想时时刻刻捧着那堆金银珠宝。  

这样的信徒倒也好糊弄。  

在这两年时间,埃及的国力也有了大幅增长。  

一方面大量高产农作物的推广,使得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增加的粮食产量,也足以养活更多人口,因此人口数量大大增加。  

这两年内新出生的人口,就达到了四十万,相当不错。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国力有了明显提升。比如曲辕犁、耧车、石磨等的应用,提升了生产的效率。  

而铁器的推广,更是提升了埃及军队的总体战力。  

因此项南决定正式开启战争。  

“先扫平南方的努比亚人,然后再北伐赫梯帝国”他向安苏娜说道。  

努比亚人是埃及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如今的苏丹地区。  

那里虽然荒漠众多,但沿尼罗河上游仍然分布着一些绿洲,那些努比亚人就生活在绿洲中。  

他们驯养骆驼,骁勇善战,经常北上袭扰埃及边境,给边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因此项南决定先扫平努比亚人,清除南边的隐患,然后才能够放心北伐。不然的话,努比亚人趁着他北伐的时候入侵,那就麻烦了。  

安苏娜一听,自然是非常支持,她早巴不得大干一场了。  

“好,那我就做你的先锋大将!”她笑着说道。  

在古埃及女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女人不仅可以出去做工,而且还拥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女人做将军的事也有。  

尤其在托勒密王朝时期,甚至都出现了女法老。诸如大名鼎鼎的埃及艳后。  

项南知道安苏娜本来就会格斗,这两年来又随着他学习武功,实力更上一层楼,就算是被数十名披坚执锐的精兵包围,也丝毫不落下风。  

这样的实力,带兵倒也没问题。  

何况,项南还有死神大军冲锋陷阵。  

安苏娜即便做将军,更多也是负责接收战败后的难民。  

战争随后开始。  

项南下达了战争动员令,一时间,整个埃及都动了起来。  

经过三年时间的集权,如今各诸侯的实力,已经难以与项南抗衡,只能一切听从他的。  

因此动员令一下达,立刻便提供军队和粮饷。  

项南也随之举行祭祀,祈求战争的胜利。  

而他祭祀的地方,不是太阳神的神庙,不是荷鲁斯的神庙,也不是阿努比斯的神庙,而是自己的神庙。  

“我收到了神谕,财富之神不只是财富之神,祂还是战争之神,让我们祈求祂保佑我们战无不胜,勇破强敌!”项南大声宣布道。  

他要借这场战争凝聚人心,帮他凝聚第二个神格。  

埃及的战争之神是赛特,祂还是死神、沙漠之神和风暴之神,不过祂因为殺死了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所以在埃及几乎没什么人信祂。  

因此项南想钻这个空子。  

众人纷纷附和,“是,财富之神、战争之神,一定会帮我们赢得胜利!”  

“埃及的万王之王,慷慨的财富之神,英勇的战争之神…”项南祈求道,“我们不是故意掀起争端,而是这些年来,努比亚人、赫梯人一直都在侵扰我们。  

他们侵占我们的领地,屠杀我们的同胞,奴役我们的人民,掠夺我们的财富,让我们饱受屈辱。如今我们忍无可忍,要对他们发起战争,希望您能保佑我们!”  

众人也跟着一起祈求道。  

如此一来,项南的新尊号得以传播开来。  

祭祀完成之后,项南便率军出发,由安苏娜担任大将,乘坐大船沿河直上。  

这些大船在科特尔斯之剑和特里同之剑的操纵下,不需要划桨就可以逆流而上,而且速度快捷之极。  

十天之后,就已经从底比斯抵达尼罗河上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