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7【登基为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读文学)  

时光荏苒。  

天通二十八年,西境传来消息,明远公主疴疾发作,终于还是没躲过去。  

消息传来,太皇太后悲伤不已。  

好在有曲小枫在,豊朝、西州仍是姻亲,所以关系并未发生动荡。  

何况如今丹蚩被灭,朔博利顿王死后,國内的大臣和王子,为争夺國王之位,一直征战不休,到现在还未决出胜负。  

这样旷日持久的内斗,导致朔博元气大伤,民生凋敝,再不复西境第二强国的美名。此消彼长之下,豊朝在西境影响力、控制力自然大大加强。  

明远公主去世后,豊朝派了使团前去吊唁。  

曲小枫也趁机准备了三大车礼物,送给西州王。  

像天工坊出产的玻璃镜、玻璃塑像、望远镜、放大镜、黄金钟、香水、香皂、糖霜等等。  

她来豊朝好几年了,一次都没有回去过。  

她也知道自己很难回去了,毕竟和亲的公主回到母国,就预示着两國关系有所动荡。不是被废,就是亡国。  

既然她回不去,就只能托人把这些礼物带回去。  

项南知道她的思乡之情,为此特地拿起画笔,帮她和女儿智贤公主画了一幅三口人的合照。  

他用得是西洋油画法,这样更逼真、更栩栩如生,宛如活人一般。  

“哇,真的太像了,就像印在上面一样。”那副合照,无论谁看了,都觉得画得太妙了。  

一个月后,使团回到豊朝,带回了西州王给女儿的书信和礼物。  

信中说,西州王看到女儿、女婿、外孙女的画像,非常高兴,说女儿长大了,有大人模样了。嘱咐她以后好好相夫教子,为两國和平继续努力。  

看着父王给自己的回信,曲小枫也不禁落下泪来。  

而随着使团回来的,还有顾剑。  

“表哥”项南向他拱了拱手。  

“太子殿下”顾剑见到项南,也躬身施礼道,神色有些尴尬。  

“以前的事都过去了。”项南见状说道,“小枫现在很幸福,我们的关系,也一直很好。或许你还不知道,她现在已经当妈妈了。”  

顾剑点点头。  

他虽然远在西境,但其实这些事他都知道。  

“以后,你随着柴先生好好做事吧。”项南嘱咐道。  

如今的潜龙使,已经遍布全國各地,人数达到数千人之巨,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这股力量,项南自然要牢牢把握在手中。  

顾剑点了点头。  

天通二十九年,李赜的身体逐渐恶化。  

他刚开始就有头痛之症,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愈演愈烈。  

项南知道他是偏头痛加三高,原本是要忌酒、油腥和辛辣食物。  

但是他身为皇帝,起居奢华,一日三餐都很重口。  

像李赜平常的早点,就有茶食、烧煠、凤鸡、双棒子骨、大银锭、大油饼、汤三品、双下馒头、马肉饭、酒五种。  

又是棒骨,又是油饼,又是风鸡,又是马肉饭…油脂之多,口味之重,可见一斑。  

这样吃下去,铁打的人都撑不住,也因此身体越来越垮。  

头痛之症愈来愈烈,导致他连早朝都顶不住,上到一半就觉得头晕眼花,不得不暂时叫停。  

而且睡眠也很受影响,睡得越来越少,精神越来越不济。  

李赜也知道,自己的时日恐怕不多了,因此开始了托孤大业。  

“承鄞,朕恐怕是不行了。”他拉着项南的手道,“在朕走之前,朕有个秘密要告诉你。”  

“父皇请说。”项南点头道。  

“皇后不是你的生母,你的生母是顾淑妃…”李泽将皇后鸩殺顾淑妃之事,和盘托出。又将顾陈两家,与高于明的恩怨讲述一遍。  

项南点点头,“父皇,这些事,孩儿早就知道了。当年孩儿去西境时,明远姑姑已经告诉我了。”  

李赜一愣,随后问道,“既然你已经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你都装作不知情?”  

张玫娘跟他有殺母之仇,但这些年,项南对她一直都很孝顺。也因此,他才以为项南并不知情。  

“父皇,母后鸩殺我生母,的确错了。但是二十年养育之恩,我也不能熟视无睹。”项南解释道,“一边是生恩,一边是养恩,儿子也只能装不知情。”  

李赜一愣,随后点了点头,“如此,就随你吧。”  

天通二十九年末,李赜正式撒手西归。  

李赜撒手西归之后,项南正式登基为皇,改元天授!  

封曲小枫为皇后,赵瑟瑟为贵妃,高如意为昭仪。提拔裴照执掌禁军,封为神武将军,借以夺得兵权。  

同时将潜龙使改为锦衣卫,由顾剑担任指挥使。旗下分千户、百户、总旗,最低一等为力士。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管辖,不受六部制约,又有侦查、逮捕、刑讯之权,因此权力极大,可以辖制百官,也让项南的权力越发集中。  

随后,他便推动制度改革,推动人口普查、土地普查,提出“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  

所谓摊丁入亩,就是取消人头税。  

这个税种,自春秋时期就开始收取,延续了千年之久。只要是人就要缴纳,对小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比如汉高祖时期,凡十五岁到五十六岁的人,每人每年要交一百二十文钱;汉文帝时期,减至每人每年交三十文钱;汉武帝时期,因为军事开支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