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1【主动请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孩儿谨遵母后吩咐,积极争取前往西境。为皇兄复仇,为父皇解忧,为豊朝除害。”项南拱手大声说道。  

“好。”张玫娘见项南如此斗志昂扬,不禁笑着点了点头,“好孩子,你能这么说,为娘真的很高兴。  

这样,你再去一趟你舅公家。你高显表舅是西境安护府大将军,手下雄兵多达十万之众。你此次前往西境,若能得到他的襄助,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项南一听,点了点头。  

隔天李赜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陛下,丹蚩人竟敢暗殺我豊朝太子,这简直是不把我豊朝放在眼里!”  

“丹蚩人一直为祸我边境,听说,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百姓们已经怨声载道了。”  

“兵者,不祥之器。丹蚩世居冰原之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有十万骑兵。微臣以为,不易轻启战端。”  

“太子被刺一案,尚未查明真相,并不一定真为丹蚩所为。陛下,臣以为应当派人彻查,以便厘清真相。”  

群臣纷纷建言道。  

“忠王,你怎么看?”李赜看向忠王道。  

“圣上,此次刺杀,绝非是丹蚩人临时起意。应该是太子出发前,他们就有了周密的计划,足见丹蚩人早有反意。如今他们一定囤积了大量兵力,准备与我豊朝公然开战。”忠王随即说道。  

项南一听,却是越发笃信,忠王是个蠢货。所说的这番话,全无逻辑可言。  

首先,丹蚩人也不知太子何时出发,哪里能够提前周密计划;  

其次,就算丹蚩想要开战,直接攻打豊朝城池即可,犯不上去刺殺豊朝太子。对他们来说,那没有丝毫好处。  

因为战争的目的,一为土地,二为财富,三为人口。太子之行,一样都不沾,丹蚩何必刺殺他,岂不是多此一举。  

果然,李赜听罢,也是默不作声。  

此时,李承邺站了出来,“父皇,儿臣愿领兵前往,将丹蚩人赶回焉支山以外,从此不再过境,也为我皇兄报仇。”  

项南一听,暗暗叹了口气。  

李承邺也不够聪明。  

忠王那番话,说得毫无逻辑,根本无法说服李赜,让他相信刺殺一事是丹蚩所为。  

李承邺却看不出来,仍然提出率军西北。  

名义上是为父兄报仇,其实目的还不是为了建立军功,好谋求太子之位。  

他的想法,简直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果然,李赜听了他的话,仍然没有表态。  

“父皇,儿臣以为,丹蚩人虽然胆大狂傲,近几年在我朝的压制之下,还是有所忌惮。”项南此时起身说道,“刺杀太子事发突然,恐有蹊跷,在查明事情真相之前就贸然起兵,这太草率了。”  

高于明听项南这么说,顿时眼睛一亮。  

这番话,正是他想要说得。因为他清楚,太子李承稷不是丹蚩人所殺。  

原因是,高显在西境都护府跟丹蚩人有秘密交易。丹蚩人每三个月掳劫一次豊朝边境,随后再由高显率军驱逐。  

如此一来,丹蚩人得了实惠,高显得了军功,正是所谓的养寇自重。因此他知道,太子之死,与丹蚩人无关。  

另外,太子出使西境之后,其实他们高家也曾派人刺殺过太子。可惜却被太子奋勇殺出,功亏一篑。  

如今太子却真的被刺,显然还有第二波刺客。  

而这第二波刺客很可能就是李承邺、忠王派去的。  

因为按照常理推断,一人死后,谁获益最大,谁就有可能是真凶。  

也许能从此案中,查到李承邺暗害太子的证据,到时候顺利扳倒二皇子,为李承鄞上位再除一位强敌。  

所以他是力主先调查真相的。没想到他还没开口,项南就替他把话说了,真是个聪明孩子。  

“丹蚩人生性好战,此番若不给予迎头痛击的话,将养虎为患,后患无穷啊!”忠王一听,立刻说道。  

“父皇,儿臣疑惑丹蚩人为何要刺杀太子?他如此这般对他国百害而无一利,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啊?恐被人陷害也有可能。”项南则再次说道。  

“你这么说,可有证据?”李赜看向项南道。  

“暂无证据。”项南躬身道,“所以儿臣建议朝廷派出得力大员前往西境调查此案,厘清真相,查出真凶,为皇兄讨还一个公道。”  

“嗯。”李赜点了点头,随后开口说道,“本朝太子被刺,那么大的事,若没有对策,邻国必定会以为我朝软弱可欺。  

承邺,朕命你即可带兵去西境安护府。一,彻查太子遇刺一事;二,要给西北各国以威慑。  

承鄞,你带使团去西州。虽然太子被刺,但东宫依然在。西州王的女儿,若嫁到东宫,可争取西州的稳定和平,在这个档口至关重要。”  

“是,儿臣谨遵圣命。”项南、李承邺纷纷躬身道。  

不过项南已经看得出来,皇帝是有意偏袒李承邺。  

太子被刺,其实皇帝看得出来,丹蚩不过是替罪羊。  

因为正如项南所说,丹蚩刺杀豊朝太子,百害而无一利。  

相反,倒是豊朝自己的势力,为了竞逐皇位,才更有可能促成此事。  

而有资格竞逐皇位的,就是李承邺、李承鄞二人,因此罪魁就在李承邺、李承鄞之间。  

如今李承邺在真相未明之前,就力主开战,显然嫌疑更大。  

但皇帝却派李承邺去查案,自己查自己,能查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