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上大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了项南的帮助,春明、蔡晓丽的复习速度,自然是大大加快了。  

而且,项南在复习的过程中,还偷偷将一些高考题目,透给了他们。  

可以说,只要他们好好复习,考上大学还是不成问题的。  

进入到十月份,國家正式宣布恢复高考。  

听到这个消息,全國数百万考生都重新拿起课本,开始了复习。  

而此时,项南等人已经提前抢跑,多复习两个多月了。  

这也让春明、蔡晓丽庆幸不已。  

要是没有项南,他们十月份才开始复习的话,就一个月的复习时间,肯定来不及的。  

十一月二十八号,高考正式开始。  

项南、春明、苏萌、蔡晓丽、杨华健、毛地图等人都参加了高考。  

杨华健、毛地图虽然现在已经是干部了,原本不必再参加高考的。  

但他们却目光长远,知道高考恢复之后,标志着國家对知识分子将越来越重视。  

今后任用选拔官员,也会着重官员的学历,而像他们这种初中毕业的,哪怕现在能混个一官半职,要往上爬也是很难的。  

所以他们也不得不参加高考。虽然会耽误四年的工作。但学成归来,才有更大的潜力。  

七七年高考分为文史、理工两科,文史考得是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理工考得是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考外语专业的,再加考一门外语。  

项南报得也是文科,准备考燕大中文系,以后专职创作。毕竟对他来说,这是一条捷径。  

高考共分两天,考试结束之后,春明、苏萌、蔡晓丽都觉得自己考得不错。  

尤其春明、蔡晓丽,两人都觉得有些题目似曾相识。  

而高考结束后,苏萌和春明也恢复了对话。  

一来,國家要恢复高考的消息,是春明泄露给苏萌的,让她能提前俩月开始复习。她不能不念这个情。  

二来,考大学有望,让她一扫前耻,也恢复了自信。因此在春明面前,她不会再觉得丢脸,自然也敢于面对他。  

因此两人又腻在一起,又是去北海滑冰,又是去天坛约会,恢复到了七五年的热络。  

这也让春明非常开心,天天傻乐个不停。  

但项南却看不出,春明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很显然,苏萌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他们的感情还重。在他们的交往过程中,她都要抢占上风才行。  

所以,前两年她嫌丢脸,就连话都不跟春明说。  

但事实上,苏萌的能力有限,属于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之辈。无论从政还是从商,还是玩古玩收藏,她的表现都很一般。  

而韩春明无论从商还是古董收藏,能力可比苏萌要强得多了。  

而且,春明骨子里也是个骄傲的人,除了他师傅关于山之外,他没有服过任何人。哪怕跟破烂候,都是平辈相交。  

因此,苏萌压不住韩春明。韩春明也不会韬光养晦,一味忍让。所以他俩在一起,没有安生日子过。  

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压谁一头,那还有个好儿?  

进入十二月份,高考成绩正式公布。  

项南三科满分,一科高分,成绩十分突出。  

韩春明成绩也非常不错,不过相比项南差了一档。  

苏萌考的也还不错,但成绩却比春明差些,这也让她有些难以置信。  

她是高中毕业,春明才初中毕业。按理说,高考成绩,他是不如自己的。  

但现在情况却反过来,她反倒成绩差了些,这让苏萌又开始憋气了。  

蔡晓丽比苏萌考得还差一些,能不能考上大学,她心里也没底。  

随后报考志愿,项南以燕京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被北大中文系优先录取。  

这则消息一经报道,顿时引起不小的轰动。  

项南有才华,是公认的事实。  

但没想到,他高考也能考得这么好。政治、史地、数学三科满分,仅语文扣了点分数,只差五分就满分了。  

初中毕业,插队两年,工作两年,还有这样的成绩,真的是令人肃然起敬。  

苏萌、韩春明考上了燕京师范学院。其实以春明的分数,还能报得更高一些,但是他希望跟苏萌在一起,所以也报了燕京师范学院。  

苏萌报考了教育学专业,春明则报考了考古学。  

蔡晓丽报考燕京联合大学不利,被调剂去了燕京财政贸易干部学校。  

这所学校在通州,离着北大六十多里地,以后见面有些不大方便。  

杨华健、毛地图高考都没有考好。  

他俩虽然是干部子弟,但是学习天赋一般,再加上他们收到消息时,已经是十月份了。再复习来不及了,因此也就没赶上。  

不过他俩都没放弃,准备再接再厉,迎接明年的高考。  

项南考上北大、苏萌、春明考上燕京师范学院,这也让院儿里充满欢乐的气氛。  

程保国、冯爱红、阮素芬对儿子考上大学都非常高兴。  

这样一来,毕业之后就是干部,端公家饭,是金饭碗。  

苏静轩、刘兰芝自然就更高兴了。  

女儿考上大学,一雪前耻,以后再不用被笑话了。让他们出来进去,都挺直腰杆,再不怕被人非议。  

连带着羊角胡同的人都羡慕不已。  

“程家大小子就是厉害,写书写得好不说,考试也考得好,北大呀,那可是咱们國家最好的学校。”  

“苏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