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大戏开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早先就提到了。  

骑射,自古以来,这是最让敌对者头疼的战法之一。  

虽说由右候卫大将军王延童率领所部,所组成的游骑,只是临时客串一下,和武射骑这种专静于骑射战法的骑军肯定是没法比的。  

但也足以让人头痛。  

没办法,谁让王延童这边本身也不追求杀伤力,他所为的目标只有一个。  

最起码在镇北军这边看来只有一个。  

那就是恶心人!  

没错,就是恶心人。  

要知道,王延童所带来的人,虽实力不菲,但却不是专精骑射的。对于这些人来说,把箭射进营地之中,确实是不难。  

但是要保证这些件事能发挥他们应有的杀伤力,就要大打问号了。  

在加上在当前世界之中,但凡是有点兵法传承的,在扎营立塞的时候,也都有这方面的相关考量。  

因而别看王延童这边一轮轮箭雨,声势搞的这么浩大。其实这幽州一方的损失,还不如王延童所部被内史胜带兵追杀时,丢下的尸体多。  

如此不划算的买卖,王延童这边一趟不够,还来第二趟。  

这不是恶心人是什么?  

而对于这种刻意恶心人的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当然是当场打死!  

一了百了,省得遗害万年。  

事实上,幽州一方也是这么做的。  

只不过王延童所部接下来的行为又印证了之前,他们就是来刻意恶心人的猜测。只见内史胜这边刚带兵从营门之中冲了出来,王延童就又带着人跑了。  

跑的那叫一个果决,遛的叫一个干脆。  

转眼之间,便只留下一地的烟尘。  

对此,镇北军一方则是不肯干休。  

于是接下来,一场追逐的大戏便再次开始上演。  

而后便又重复了之前的那条老路,幽州一方适可而止,而王延童这边则又反回来恶心人。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定的偏差。  

比如说王延童并不是在所部的伏击地点换人,而是连同伏兵一起直接返回了界河南的营帐之中,而后再从大营之中带兵过来。  

比如说有的时候,都不等内史胜这边带着兵自大营中冲出,便稍沾即走。  

总而言之,一天下来,来来回回能有这么不下六趟,使得镇北军这边现在是憋了一肚子火。  

也就是内史胜在军中声望够高,在加上一众镇北军也早见过了各式各样的骚扰战。像是匈奴那边,有时候来的还勤呢。  

因而这才没有一路追到底。  

不过不少人也已下定了决心,如王延童这边再敢领军前来,定给予其雷霆般的打击。  

就这样,很快被已然到达了深夜。  

见这么长时间王延童这边都没有带人前来,执夜的人都开始有了稍稍的放松。  

当然,也只是稍稍的而已。  

作为大周最能打的军队之一,镇北军什么阵仗没有见过。这兵法中的虚实之道,怕是随便来个老卒都能和寻常军队的将校扯上两句。  

好了,书归正传。  

就在镇北军这边以为,朝廷那里终于放弃了,在镇北军看来,除了恶心人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意义的举动之时。  

突如其来的袭击来了!  

但见夜色下,一批批马蹄被裹住奔马,自黑暗之中杀出,对着营门处便悍然发动袭击。  

与之前那种小打小闹完全不同的袭击!  

伴随着一支支闪烁着致命寒光的短矛和飞斧,被奔马上的骑手,对着营门处投掷而出。  

紧接着,一支支火箭,也在紧随其后,携带着一些易燃易爆物品,如雨点一般洒落向大营。  

而后也不等镇北军大营这边,做出有效的反击。那一个个骑士便策马借着后方弓手火箭的掩护,策马马踏营门。  

杀入了大营里面!  

而面对来犯者的这一连串袭击,镇北军方面终于做出了有效的反应。以大将军内史胜为首,营中的军帐一个个被从里到外破开。  

接着一个个手持兵器,自军帐之中涌出的镇北军,开始按照惯例,于左右一起汇合。然后以他们之中军职最高的为首,结阵向大部队靠拢,同时开始迎敌。  

而伴随着营中的镇北军正式进入状态,那些突袭者的局面,也开始变得危险起来。  

像是那一支突入营中,四处放火、屠戮骑军,哪怕是有右候卫大将军王延童所庇佑。但很快,还是陨落过半!  

要知道,这次王延童带来的可是右候卫,而且还是就算在右后卫之中,都算的上是精锐的存在。  

在加上有着王延童这么一个天人境界的高手带队。  

这等阵容,都死伤如此惨重。镇北军在这短时间之内的反击究竟有多凌厉,就可想而知了。  

然就算是造成如此出彩的战果,包括内史胜在内,镇北军方面的一众将校的脸色却都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右候卫大将军王延童不是那种会拿自己这么多精锐部下的命,来做出无意义举动的人!  

他一定有更深层的谋划在其中。  

像是之前王延童来回折返的举动,下面人先不提,将校一级的高层气归气,恼归恼,但实际上,却都留着心呢。  

而接下来,耳边隐隐传来的喊杀之声,和自大营前后,突然亮起的那些撕开黑夜,并且不断向大营飞快靠近的,数不清的火光,也证实了幽州一方将校心中的猜测。  

这王延童确实有后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