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面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等我再次看去,汉生已经恢复了平静,神色如一汪渟泓,看着那尊巨大的蛇人像无喜无悲。  

大头眯着眼睛,轻声道:“这东西看着有点邪乎啊,有啥讲究?”  

我摇摇头,“没听过,  

没见过,这玩意来头多半不在中原。”  

“XZ?”小何也被眼前这东西惊住了,疑惑道:“瞅着和千手观音似得,我记得千手观音也叫千眼千臂观世音来着。”  

大头接话道:“我见过一唐卡,上面也是千手观音的造型,和这个确实有点类似。”  

“千眼不是这个千眼,  

观世音的千眼代表一种对咏颂大悲咒者的及时感应,  

再说两者形象也差的太多,一人民教师,一发廊妹啊。”  

“不许你侮辱发廊小妹儿。”大头立马道。  

我举起双手,无奈解释道:“我没侮辱,我是说两者形象差的多。观音的形象从来都是以莲花全身或是盘坐为主,这种蛇人像的,其实在道教史上反而比较多,比如伏羲,女娲都是蛇身。”  

“女娲怎么是蛇身?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大头狐疑道。  

我叹气道:“明清小说和先秦神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影视剧看多了吧。”  

“那你意思,这东西是道教上的,啥啥娘娘或是圣母之类的?”  

我摇头道:“怪就怪在这里,这个形象我在道家史上也是闻所未闻。”  

“或许是你不知道的呢?”大头说。  

“也许吧。”我道,“总之这东西不太对劲,如果可以,我宁愿相信这东西是某种图腾,但在画师一脉传承的青山出现,  

让我很意外,以往我们看到那些怪异惊悚的雕像形象,全都是在诸鬼部族的遗迹中。”  

小何用手电扫视着周围,“先别管那东西了,各位,这里是个死胡同啊,难不成这就是终点?”  

我也跟着四下去看,“绝对不可能,按照赵三水的说法,当时我爹在这进行了一种神秘的傩舞仪式,那之后就昏了过去,并且那个意外来到这里的守卫也死了,在那期间,一定发生了什么。”  

“找,这里肯定有东西。”  

“东西应该在那。”我讲话的同时,汉生已经将手电指向蛇人像下面一处凸起的石台,台子上摆放着什么东西。  

我们过去,看到一个很粗糙的石台,上面有一个被打摸过的石头架子,架子上挂着三张截然不同的面具。  

我们对视一眼,显然这个面具就是赵三水口中,  

我爹所佩戴的面具,但问题出现了,这里怎么有三张。  

三张面具风格迥异,左边那张能看出是个人脸,只不过头上的配饰雕刻的十分繁琐,但线条柔美流畅,还保留着鲜活的色彩,我没细研究,但看起来应该是某种木料。  

中间是一张深绿色的凶神面孔,头上长角,嘴吐獠牙,暴珠竖眉,有点类似于钟馗或是魁星。  

右边的那一张面具,造型慈眉善眼,却不是人脸,有点像西游记里的龙王。并且这张面具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三眼,在它的额头上,还有一枚竖眼。  

而且这张面具并不是完整的,有一条裂缝从面具中间到左下角,几乎崩开。  

大头伸手想去拿,又有点犹豫,看看我们,小心问道:“傩?”  

我“嗯”了一声,算是承认,摘下面具是人,带上面具是神。  

很明显,这三张面具代表着三种“神”,当然这种神和我们理解中的神祇还不太一样,傩起源于商,盛行于周,那时候有三大祭司,分别是腊祭,也称“八腊”,俗称天祭,祭典神农氏,保佑农事风调雨顺。  

再一就是雩祭,早些年南方某些地方还有这种习俗,也称“打旱魃”,俗称地祭。  

最后一种就是傩祭,俗称人祭,也是三大祭祀中影响最大,最为神秘的祭祀活动。  

那时候人祭,也就是傩,就需要带上象征着神灵仆人的面具,与之沟通。  

商周时期的神,和现在的慈眉善目刚仙风道骨的正派形象出入很大,那时候只要有法力都可称为神。  

“有啥含义没?”大头问。  

我叹气道:“有是肯定得有,但我不晓得啊,而且赵三水并没有仔细描述出那张面具的具体样子。”  

每张面具肯定有它独特的意义,至于我爹选了哪一张,做了什么,完全没有头绪。  

我转头去看汉生,他绕着石台走了一圈,回来摇头说:“没有看到机关。”  

“那就说明选择面具本身没有猫腻,随便拿哪一个都不会有问题,但问题肯定就出在接下来,带上不同的面具会有什么后果。”我分析道。  

小何指着最右边那张带裂缝的“龙王面具”:“会不会是这一张。”  

“现在的问题不单单是面具,接下来之后呢?”大头环顾四周,“难不成还真在这来一段最炫民族风?”  

“我觉得该关注的是仪式的本身,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真的与神祇沟通?”我自问自答,“我觉得肯定没这么悬,这种沟通,不是神灵和人,反而倒像是另一种仪式,降仙!”  

“从另一个地方降下某种意志。”  

“海内昆仑?”大头小心翼翼道,“你是觉得你家老头子当时在降仙?不对呀,他们不是在龙坑下已经进行了一次降仙吗?难不成…我靠,两次降仙,一个人承载了两种意志?”  

我苦笑着摇头,“我也不晓得,那地方有没有,在哪里都是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