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炒锅和鸡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被主公问到,范逐想了想,回答道:“经营酒楼,最重要的当然是饭菜了,哪家酒楼最美味,便能吸引更多的客人。”  

说到这里,范逐顿了顿,对许牧下拜道:“在洛阳城里,有三大酒楼,各掌握一道招牌名菜,名震洛阳,醉仙阁的烤全羊,鹤颐楼的天下鲜,望江楼的汤饼,放眼天下,也是一绝。与他们相比,我们实在是不如啊。”  

他苦口婆心地下劝,在他看来,在洛阳开酒楼,实在是不智之举。  

许牧听着他列举了洛阳城内三大酒楼,微微点头,范逐看来是做了功课的。  

来洛阳这么久,其实这三家的招牌菜,许牧都有所了解。  

甚至…还亲自上门一家一家地尝过。  

正因为尝过,所以越发坚定了他在洛阳开酒楼的想法。  

“谁说我们不如他们的?恕我直言,这三家的所谓美食,不过是残羹剩炙,无甚新奇。”  

许牧一开口,就把范逐给惊住了,愣在当场,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己主公大放厥词。  

“依我看,醉仙阁的烤全羊,徒有其表,色香味俱无,一点也不懂羊的真正做法。”  

“鹤颐楼的天下鲜,鲈鱼的确堪脍,水准也算一流,却不知鲜未何物。”  

“望江楼的汤饼种类繁多在,混沌,面条皆有特色,但糅杂太多,失去了纯粹。”  

许牧张口就来,言语中充满着对三大酒楼的招牌菜的不屑。  

一连三句点评,把范逐说的哑口无言。  

这些天他比较忙,没有时间去尝过这三大酒楼的招牌菜。  

但他却知道,主公是去尝过的。  

难道…真的如主公所说?  

洛阳城内三大酒楼的招牌菜,真如此不堪?  

他心中不禁生出疑惑。  

但又不敢肯定,毕竟三大酒楼开了数十年,在洛阳城内声名远播。  

或许…是主公的要求太高了?对美食的定义超出了常人?  

在他暗自思量的时候,许牧还在抨击三大酒楼,把范逐更是吓得不轻。  

“恕我所言,三大酒楼做的都是乞儿之食,我万民商号所经营的酒楼,若还无法把他们拉下神坛,那…”  

许牧说着,望着范逐,充满深意地说道:“就只能是你这个东家的经营问题了。”  

“主…主公…”范逐吞咽了口口水,连忙想要解释。  

“好了,你可能对咱们万民城还不了解,正好,研究所前几日,刚送了一些东西过来。”  

许牧摆手制止了他,然后命人前往沿岸的渔民那里买几条鱼回来。  

随后带着范逐和王昭两人一起来到了厨房。  

“王昭,把铁锅取出来。”  

许牧指着厨房内的一个大包裹,让王昭将其打开。  

“诺!”王昭行了个军礼,不苟言笑地打开了包裹。  

露出了其中琳琅满目的东西。  

半圆形的铁锅。  

铁制的锅铲。  

还有大大小小各种竹罐。  

“主公,这是何物?”  

范逐微微皱眉,饶是他曾经走南闯北,也未曾见过这些古怪的东西。  

这个铁锅…看起来像是厨房中的灶具,和炖锅有些相似。  

许牧拿起其中一口漆黑的铁锅,将其放在了灶台上,也是充满了感慨。  

在隋唐时期,主流食物的做法,大部分是蒸煮炖三种,从未有过炒这种做法。  

直到宋代,方才诞生了铁锅,伟大的吃货民族发明了炒这种注定流传千古的美食烹饪方法。  

流传到了二十一世纪。  

在万民城里,虽然铁锅早就被许牧整出来了,但并未推广。  

毕竟是属于享受层面的东西,而万民城的流民们,眼下这个阶段,还不适合推广它。  

而那些竹罐里,则是前不久研究所才开发出的…鸡精。  

没错,就是鸡精。  

号称味之极致的鸡精。  

当然,比起二十一世纪加了工业材料的鸡精在鲜味上没法比,但在现在,许牧觉得,可以碾压他们一百条街!  

研究所采用了鸡胸脯肉,外加蕈,葱姜蒜,糖等材料磨碎研制成粉,多次搭配,方才调制出最佳比例。  

这个时代的蕈,也就是各种菇类,若是加到菜里,可以极大程度提鲜!  

这也是为什么许牧敢这么嚣张的原因。  

有炒锅和鸡精在,别说洛阳城的三大酒楼,就算全天下的酒楼里的美食加起来,都不会是万民商号酒楼的对手。  

随后,在许牧的指挥下,让王昭主厨,烹制出了三道不同类别的鱼。  

分别是红烧鱼,清蒸鱼,和炖鱼汤。  

没办法,三个人中,就属王昭…会做一点菜的那种。  

不过许牧自信,有鸡精和炒锅在,只要王昭别犯蠢,乱加盐,这味道也可以碾压洛阳三大酒楼。  

“来,老范,尝尝看。”  

许牧指着眼前…色香味毁在了色上的三盘鱼,示意范逐品尝。  

范逐瞥了眼王昭一眼,又偷偷看了眼主公,只能闭着眼睛拿起筷子,准备硬着头皮尝一口。  

说实话,他完全不相信,在主公…胡乱指挥下,王昭的手忙脚乱下,能做出什么人间美味。  

尤其是…三盘鱼的卖相实在是不怎么好。  

极为难看。  

然而…  

就在他拿起筷子,夹起一块鱼肉,品尝之后,眼睛瞬间就直了。  

咽喉忍不住蠕动了一下。  

似乎不敢相信刚才唇舌中品尝的出的味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