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贺若庄(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用主公的话来说,这两头大白猪事关万民商号未来的发展,绝不能亏待,一定要保证它们的体重。  

范逐忍不住摇了摇头,然后就听到许牧接着说道:“这两日找一些信得过的人,待我们搬入贺若庄后,将大白猪给他们来养,兴岳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范逐闻言一愣,目光略微闪烁,点了点头。  

这几日,除了孔兴岳,他们都是居住在洛阳城内的客栈里。  

离开万民城后,许牧带了足足两百人共同来到了洛阳。  

其中一百人是军工队,由军工总管孔兴岳带领,将负责底地道的挖掘。  

而一百人则是铁浮屠,将负责护卫许牧的安全。  

原本许牧不想带这么多的,因为铁浮屠数量有限,这一百人还是从阳城抽调出来的。  

目前阳城只剩下两百铁浮屠镇守。  

但张须陀再三要求,许牧想了想,为了自己安全着想,还是带了一百铁浮屠亲军。  

他们都带上了铁浮屠,只不过平日里没有紧急情况,一般不着甲。  

这次买下了贺若庄,许牧便开始准备思考如何把贺若庄打造成一个小堡垒。  

在隋唐时期,各地豪强都有自己的山庄,通常都会在山庄里修建坞堡,防御入侵。  

这是东汉末期三国时期留下的传统。  

时逢乱世,大部分有背景的庄子都会豢养豪奴,组建护院,战斗力不弱于一般军队。  

若非贺若庄愈发没落,许牧可能还捡不到这个便宜。  

说起贺若弼,许牧心中倒是一阵惋惜。  

此人行军打仗,下马牧民,都是一把好手。  

所立功绩,连同朝为臣的韩擒虎都说诸臣中以他为第一。  

然而贺若弼和他父亲一样,天生是个心直口快的性格。  

简而言之,口无遮拦。  

对什么看不惯,就要说出来。  

他父亲便是因为口出狂言,得罪了权臣宇文护,被宇文护勒令自杀。  

在自杀之前,他叫来了贺若弼,用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痛哭流涕地叮嘱,劝告贺若弼以后要谨言慎行,千万不要乱说话。  

哪里想得到,贺若弼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在隋文帝时期,凭借着战功,连连提升。  

但文帝仅给他加官进爵,却不予实职,他因此逢人就说文帝的坏话。  

文帝…心胸宽广,睁只眼闭只眼。  

可当隋炀帝,也就是老杨即位后,贺若弼这个毛病还是不改。  

在老杨接见突厥可汗的时候,建立了可以容纳一千人的大帐,贺若弼知道后,便在背地里说老杨荒淫无道,劳民伤财。  

然后…被人打小报告了。  

老杨当时又是个暴脾气,立即就以“诽谤朝政”为罪名,赐死了他和他儿子。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个祸从口出的典型案例。  

一日后。  

在贺若家族的人全部搬出去之后,许牧带着两百余人入驻了贺若庄。  

孔兴岳也顺利地把养猪的重任,交给了范逐招来的两人。  

“这两头大白猪是我万民商号能否名传天下的根本,必须当成祖宗来养。”  

许牧在猪圈里渡对新来的猪倌吩咐道。  

这两人,按照范逐所说,是他从牙行买来的,签订了卖身契,以后生死都由许牧说了算。  

许牧虽然对于这万恶的卖身契感到反感,但这个时候,不认识的人里,也只有通过这种卖身契,才能够信任。  

“主人放心,我们养了一辈子猪,绝不会饿它们!不过这么胖的大白猪,倒是从未见过。”  

其中一个猪倌拍着胸口说道,说罢,走入了猪圈,居然就这么抚摸起了大白猪。  

大白猪似乎被他摸得舒服了,发出哼哼的叫声。  

“以后每日它们的体重都要记录下来,另外,过些时日,等它们适应了,就给它们寻一些公猪配种。”  

许牧拍着这两个猪倌,正色道:“日后若是养成了,你们的卖身契,将一笔勾销!”  

两个猪倌眼睛反光,自然是千恩万谢,保证就算饿着他们,也不会饿到半点大白猪。  

看着猪圈里还有些惊慌的大白猪,许牧嘴角渐渐翘起。  

这可是研究所里专门配种繁育出来的大白猪。  

利用各种方式,培育了一年时间。  

在研究所里,足足花费了十年时间,才杂交出来的全新品种。  

它的肉质十分肥美,而不像这个时代的黑猪肉那般苦涩,粗糙。  

在隋唐时期,主要的肉食便是羊肉,鱼肉。  

至于鸡鸭鹅这些美食,几乎都没有被开发出来。  

这个时代的猪肉,更是没几个人吃。  

主要是太难吃了。  

隋唐时期,胡人汉化严重,汉人胡化也是如此,草原上的民族们喜欢吃羊肉,逐渐普及到了全国。  

羊肉才是这个时代的主要肉食,其次就是鱼肉。  

所以,在离开万民城的时候,许牧特地带了两头大白猪。  

一路奔波,大白猪受到了惊吓,看样子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待恢复过来后,便可以安排它们配种了。  

日后万民商号的名头,便要靠它来打响。  

没错,私盐只是许牧暗地里做的生意,明面上,许牧准备在洛阳城里开一座酒楼。  

酒楼,主打的,便是猪肉。  

让猪肉风行天下,加上来自万民城的辣椒等调料,绝对可以抓住全天下的胃。  

比如说农家小炒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